所在位置:佳酿网 > 酒业评论 >

从追捧到质疑:奶茶为何陷入信任危机?

2025-10-27 08:15  中国酒业新闻  佳酿网  字号:【】【】【】  参与评论  阅读:

当奶茶从街头饮品跃升为全球“社交货币”,当明星网红的推荐让它成为年轻人手中的时尚标配,这个曾经的小众饮品已然演变为千亿级别的庞大产业。

然而,在光鲜亮丽的营销背后,一场关于健康、商业伦理与消费文化的争议正在悄然发酵。从成分安全到营销乱象,从容量缩水到健康隐患,奶茶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奶茶三十年:从草根逆袭到全球扩张

中国奶茶的三十年发展史,是一部充满草根智慧的商业进化史诗。从上世纪90年代末现代奶茶店概念进入大陆市场,到如今形成超3500亿元规模的新式茶饮市场,这段历程不仅记录了饮品本身的升级,更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的深刻变革。

早期的奶茶市场以高端定位为主,一杯二三十元的售价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制约行业规模的关键在于核心原料植脂末的供应,当时完全依赖价格高昂的进口产品。2001年成为行业转折点,本土企业成功实现植脂末量产,将原料成本从每吨近2000美元大幅拉低,直接催生了第一波奶茶创业浪潮。这场技术突破的意义不亚于产业革命,为行业快速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各大本土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极低的加盟门槛和产品价格,奶茶店迅速遍布中国城乡的街头巷尾。在这个野蛮生长的黄金时代,未来主宰市场的品牌雏形开始浮现:从一元冰淇淋打开市场的极致性价比品牌,到从日销98元困境中摸索出生存之道的乡镇品牌,都在这个时期悄然登场。

2016年成为行业分水岭。某个以芝士奶盖茶闻名的品牌在获得资本注资后进军全国,创造了"排队七小时、黄牛炒至百元"的市场盛况,证明了新式茶饮的巨大潜力。资本的入场彻底改变了行业游戏规则,随之而来的是整个行业的价值重塑:产品完成从植脂末到真材实料的升级,门店从档口式升级为具有社交属性的“第三空间”,单价突破30元天花板,茶饮实现了从功能到情感的价值跃迁。

当资本热潮退去,行业迎来了最残酷的存量竞争阶段。经过多年激烈角逐,市场形成了鲜明的“菱形”竞争格局:底层(〈10元)是凭借极致性价比和全产业链优势占据价格带半壁江山的企业;中层(10-20元)是通过高频上新、IP联名和门店扩张争夺市场份额的品牌;高端(20元以上)则是以直营模式强调品牌调性和产品质感,构建差异化溢价能力的玩家。这种格局背后是行业增速的明显放缓,据艾媒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突破3500亿元,但增速已大不如前,直接导致2024年全行业闭店超15万家,三线以下城市闭店率高达60%。

面对国内市场的饱和,出海成为头部品牌的必然选择。从东南亚到欧美,中国奶茶品牌开启了新一轮的全球圈粉之旅,展现出不同的出海路径。目前主要呈现两种模式:线下门店主力军与电商探路新模式。前者以越南为起点,复制国内性价比打法;后者以电商模式进军北美,通过电商平台开设店铺,这种“零门店”的轻量模式将初期成本降低约90%,成为行业出海的新思路。

然而出海之路充满挑战。在资质门槛方面,欧美市场对茶叶及相关配料的审核严格;口味差异上,不同地区消费者偏好迥异;竞争环境方面,在东南亚要与本土品牌进行价格战,在欧美则要与占据现制饮品50%以上份额的咖啡争夺市场。

更深远来看,奶茶出海正在经历从“产品输出”到“模式与文化输出”的升级。从在东南亚搭建本地化仓储体系,到计划在南美建设供应链工厂,从建立覆盖全业务链条的海外营运体系,这些举措标志着中国奶茶品牌正从简单的门店复制,升级为供应链和运营管理体系的整体输出。据行业预测,全球现制茶饮市场销售额预计在未来几年保持8.3%的年复合增长率,这意味着全球范围内仍存在巨大的待开发市场空间。

从草根逆袭到资本宠儿,从东方味道到全球现象,一杯奶茶的旅程见证了中国消费产业的崛起与变革。

信任危机:健康隐患与行业失序

在奶茶行业高歌猛进的同时,一场关于健康与商业道德的反思正在悄然兴起。这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行业,如今却因层出不穷的争议事件而陷入信任危机。

其一,健康隐忧,甜蜜背后的风险。近年来,奶茶行业一直标榜“真奶、真茶、真果”的健康升级,然而现实情况却远比宣传复杂。2025年下半年,多家品牌奶茶被检测出含有反式脂肪酸的事件引发广泛关注,让消费者对奶茶成分的安全性产生严重质疑。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据食品专家解释,如今使用植脂末等原料的奶茶反倒不大可能检出反式脂肪酸,反而是那些标榜使用真牛奶、轻奶油的茶饮产品,因为乳品中含有天然反式脂肪酸而“被检出”。这一发现让消费者对所谓的“健康升级”产生了更多疑问。

更令人担忧的是,权威消保机构的检测揭示了奶茶中其他不为人知的秘密。市场上销售的各种奶茶普遍含有咖啡因,其中含量最高的一杯相当于4杯咖啡的咖啡因量。这种成分对孕妇和儿童等特定人群存在健康风险,但令人遗憾的是,仅有个别品牌在产品上给出相关提示。

同时,所有号称“无糖”的奶茶,经专业检测均发现实际含有糖分。这种标识与实际成分的不符,不仅涉嫌误导消费者,更可能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造成直接威胁。

国际权威医学期刊《BMC公共卫生》2025年1月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更为触目惊心。该研究指出,摄入奶茶等含糖饮料与加速衰老存在显著相关性。数据显示,每天从奶茶等含糖饮料中摄入超过300千卡能量的参与者,其身体生物年龄加速衰老达1.023年。这一研究结果在学术界和消费者中引发强烈反响。

医学专家指出,长期过量饮用奶茶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远不止于此。内分泌科医生临床观察发现,近年来因长期大量饮用奶茶导致代谢紊乱的年轻患者显著增加。这些患者普遍出现血糖升高、尿酸异常、血脂紊乱等问题,其中部分人甚至发展为痛风等慢性疾病。

其二,营销乱象,流量至下的道德失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部分奶茶品牌的营销手段逐渐偏离正轨,引发社会各界的批评和质疑。

近期,社交平台上兴起的所谓“窜稀营销”就是典型例证。一些博主发布的视频中,购买特定奶茶后店员会附赠大量纸巾,暗示因为添加了益生菌或果蔬成分,“喝了会窜稀”。这种将饮品与不雅生理反应绑定的营销方式,不仅对消费者身体健康极不尊重,更模糊了普通食品与保健品的界限,涉嫌违反相关广告法规。

更普遍的问题是,奶茶行业的营销手段还呈现出低龄化倾向。一些品牌通过与动漫、游戏IP联名,推出针对未成年人的营销活动,甚至推出“盲盒奶茶”等具有博彩性质的销售模式。这些做法不仅可能诱导未成年人过度消费,更可能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

当营销的边界不断被突破,当健康的警钟一再被敲响,奶茶行业是时候停下脚步,重新思考发展的方向了。

面对层出不穷的行业乱象,监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已经开始行动。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禁止平台强制商家以低于成本价格销售,从源头上遏制了恶性价格战的蔓延。同时,《现制茶饮品原辅料要求》等行业标准的发布,为产品质量和安全提供了明确规范。

然而,法规和标准只是底线要求。奶茶行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更需要企业自觉提升道德标准和社会责任意识。专家建议,企业应该建立更严格的内控标准,完善产品信息披露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行业组织应该发挥更大作用,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推动形成良性竞争环境。

消费者教育同样不可或缺。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饮品成分表和营养信息。这种消费意识的觉醒,正在倒逼行业进行产品和营销的革新。有远见的企业已经开始行动,通过提升产品品质、优化成分配方、规范营销行为,重新赢得消费者信任。

奶茶行业的争议背后,是一个新兴产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阵痛。从成分安全到营销伦理,从容量诚信到社会责任,每一个争议点都在拷问着这个行业的初心与未来。随着监管的完善、消费者的觉醒和行业的自省,奶茶产业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唯有坚守品质底线、恪守商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这杯曾经带给无数人快乐的饮品,才能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飘香。毕竟,真正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从来都不是一时的营销噱头,而是对品质的坚持和对消费者的尊重。

    关键词:奶茶 转型  来源:风味棱镜  李寻味
    商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