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佳酿网 > 酒类营销 >

5大案例解析经销商与厂家合作中如何规避风险

2015-01-23 08:46  中国酒业新闻  佳酿网  字号:【】【】【】  参与评论  阅读:

经销商处于生产链的下游,在和厂家的合作过程中,有时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一些“无良”厂家忽悠,导致公司发生很大的风险。当然,风险产生的过程多种多样,很多时候只要经销商从多个角度考虑,风险就可以得到规避。

一、业务经理被撬,市场遭瓜分

案例分享

刘经理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居然被公司的一个销售经理“截了糊”。具体的事情是这样的:

刘经理是A品牌的代理商,公司一直以团购和名烟名酒店为主要销售渠道。公司的销售经理小陈有一部分自己的人脉资源,所以团购做得还不错,于是刘经理很相信小陈,并没有过多地干涉其工作,相反还介绍了一些客户给小陈。渐渐地,小陈的团购工作做得越来越好,在酒圈里也树立了一定的口碑,尽管如此,刘经理也没有感受到威胁。

经过几年的运作以后,刘经理代理的产品在当地表现得越来越好,而厂家对市场的期待也越来越高,厂家希望在市场上发展几名新经销商,同刘经理分渠道运作,或者分片区运作。刘经理自然不愿意,毕竟市场是自己一手操作起来的,现在有了一定成果,厂家却要割他的肉了。

当然刘经理也明白,如果不答应此要求,厂家很有可能提高销售任务,那么自己的压力也会非常大,于是他思前想后之后,决定跟厂家谈一些有利于自己的条件,让自己有更多砝码。

同厂家谈判后,刘经理就开始等待对方的反馈。但是小陈突然辞职了,之后刘经理得到消息,原来小陈成了A品牌的另一个代理商,并且带走了公司的很多大客户,这对刘经理造成了非常大的打击。

刘经理调查后得知,原来厂家业务员早就开始和小陈对接,希望他“单飞”,再加上刘经理前段时间同厂家“闹别扭”,提了很多条件,厂家业务员就加快了对小陈的“公关”力度,小陈受到各种利益的诱惑,自然很快就被厂家业务员说服了。

刘经理怎么也没想到会有这种结果,他已经接受了厂家增加新的经销商的做法,只不过想得到更多的利益,毕竟市场是他运作起来的,没想到最后反被自己的销售经理将了一军,再加上公司一时之间失去了很多客户,自己的区域还被分割出去,刘经理公司受到了重创。

酒说点评

刘经理大部分的客户资源都掌握到了销售经理手里,当他“单飞”时,刘经理犹如失去了“一臂”,对其影响非常大,一时也难以夺回失去的市场。而厂家为了完成渠道下沉,扩大经销商等任务,没有顾及和刘经理多年的合作感情,而且还选择了其手下的业务员,这种做法势必会让刘经理失去对厂家的信任,假若有和其他品牌合作的机会,刘经理很可能会“倒戈”。

经销商有自己的圈子,A品牌的厂家如此作为,也会被刘经理在圈子里进行传播,进而影响该品牌的信誉度,对其在市场上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厂家想扩大市场份额,增加新的经销商是可以理解的,这种做法目前在市场上也十分普遍,但是还需要和原有经销商沟通到位,毕竟原有经销商是和厂家共同成长的,而选择新的经销商时也更需要注意,尽量不要损害原有经销商的利益,这样才能保证其对厂家的信心。

二、库存压力大,厂家不考量

案例分享

临到中秋节之前,河南的程经理就开始烦了,因为厂家又要压货了。在白酒方面,程经理只代理了一个品牌的系列产品,其产品结构并不丰满,而且由于业绩压力,厂家今年并不是第一次要求他打款了。但是看看自己的库存,程经理还真是感觉到了一丝丝沉重。但是如果不按照厂家的要求打款,程经理就有可能失去该品牌的代理权,公司一时还没有其他品牌来代替,这样一来,公司业绩损失不小。

于是程经理同厂家业务经理沟通,希望少打一些款,可是业务经理表现得很为难,他要完成厂家规定的销售任务,不然自己会受影响,所以只能在程经理面前“和稀泥”,并且丝毫没有降低催款的力度。程经理连连叫苦,但为了保证自己的代理权,又不得不给厂家打款。

在打款之前,业务经理答应会多给程经理一些市场支持,最后却拿酒水抵了费用,程经理看着堆积得越来越多的库存,只能苦笑。尽管如此,市场该做还得做,而程经理也打算不能再这么发展下去,应该再引进一些新产品,既刺激业务员的工作积极性,也让公司的风险降低。总之一句话,宝不能只押在一家企业身上。

酒说点评

程经理一直受到厂家的“挟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代理的品牌太单一,致使他失去了很多的话语权。而且一旦该品牌发展得不好,程经理的公司也会遇到难题。经销商“专一”,对于厂家来说也许是好事,但可能成为其自身发展的禁锢。

每到旺季之前,厂家习惯性地压货,以保证完成销售任务,当前环境下,酒水的动销速度减缓,各大酒企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经销商的压力非常大,厂家更应该和经销商并肩作战,一味地压货只会和经销商渐行渐远,互相扶持才是长久发展之道。

三、窜货不管理,愁坏经销商题

案例分享

河北的李经理是一名酒水经销商,五年前他代理了一款零售价格在50元左右的产品。该品牌的高档酒在河北销售不错,再加上企业强大的品牌号召力,继而也带动了李经理这款产品的销售。李经理通过和厂家申请,每年定期给终端一些奖励措施,长期下来生意倒也不错。

但是,随着行业调整期的到来,李经理逐渐感觉到了压力。本来中低档酒在这轮调整中并未受到太大影响,而李经理的产品确实也销售不错。不过,有一天业务员反映:终端不愿意要货了。

李经理通过调查发现,原来终端并不是不想要这个品牌了,而是那段时间从外地窜进来一批同样的产品,价格比他卖得低,有些下游客户选择了这些产品。李经理一听就急了,市场是他开拓出来的,可是“福利”却让别人享用了,况且时间长了以后,自己的产品很有可能受到“低价、乱价”的冲击,退出市场都是很有可能的。

想到这里,李经理决定先跟区域经理沟通,起码通过厂家的力量来清理一下市场。区域经理承诺李经理会上报给厂家,可是一段时间过去后,市场上依然存在窜货问题。

李经理继续和厂家沟通,对方虽然每次承诺会管理,但实际上却一直无行动。市场上的情况不容乐观,该产品的价格已经十分透明,只能用来走量,李经理和终端的利润基本都没有了。

最后,李经理果断地舍弃了该品牌,又重新代理了一款地产酒。而李经理需要面对地是重新铺货、推广等一系列的问题,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新产品也一时难以起量,李经理公司受到了不小的损失。

酒说点评

窜货问题确实是困扰很多经销商的一大难题,治理起来却并不容易。仅靠经销商一已之内,更是难上加难。

如果厂家肯介入,查到窜货来源,并且处罚窜货的经销商,可以对这些不守规则的经销商起到警告的作用,不过与李经理合作的厂家并没有这么做,反而纵容了窜货问题。

行业调整期以来,无论是厂家还是经销商的业绩压力都比较大,销售任务固然重要,但市场更需要坚守,这关乎一个品牌的成长。

四、承诺不兑现,市场不支持

案例分享

去年夏天,邹经理代理了一款饮料产品,却成为他烦恼的开始。夏天是酒水的销售淡季,而且去年上半年,酒水的动销情况也不是特别乐观,所以邹经理通过朋友介绍,选择了一款饮料。

一来饮料在夏天比较受欢迎,销量比较大,能为他带来一定收益;二来邹经理也想多品类发展,不想只做白酒一种品类,这样可以增强自己抗风险的能力。

与该厂家最初接触时,业务经理承诺会给邹经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包括业务人员、促销品、节日费用等。但是当邹经理与厂家合作后,却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厂家在发来第一次货后,就催着邹经理抓紧时间打第二次款,不然后续的一些支持很难保证。听了厂家的如此言论,邹经理不高兴了,自己当初和业务经理交流时,对方并没有告知这些情况,只说合作了就会有支持。

最后情况演变成:邹经理催着厂家派业务员、给支持,厂家催着邹经理打款。在实际的市场运作中,由于邹经理前期没有认真地做市场调研,仅听取了朋友的建议,而该产品在当地表现很一般,邹经理也没有心情和厂家“打太极”,只想迅速出货,赶紧结束了这场合作。

酒说点评

邹经理在没有进行详细市场调查的情况下,贸然引进了一款并不适合当地消费者的饮料,使产品在仓库中积压。

而从厂家方面来看,企业一味地只想让经销商打款,并没有按照当初的承诺来指导邹经理,人员和费用支持均不到位,引起了邹经理的反感情绪。

其实市场运作不起来,产品本身只占一部分原因,厂家和经销商对市场的重视程度、具体运作也是十分重要的。而此案例中的厂家没有信守当初的承诺,只想让经销商进货,显然并不看重产品在市场上的发展,而且将压力全放到了经销商一方上,经销商不接受也很正常。

五、业务员忽悠,经销商吃亏

案例分享

为了应对新的行业形势,今年推出新产品的厂家比较多,湖南的赵经理经常会接到一些厂家的招商邀请。看到这种情况,赵经理最初还挺高兴,因为赵经理公司的产品正好进入成熟期,他想寻找一款利润型产品。

湖南是一个开放型的白酒消费大省,众酒企对该市场也较为看重,赵经理面对诸多品牌,有点挑花了眼。不过他选产品倒是有一套自己的准则,品牌影响力、产品利润空间、厂家支持政策等都无一不考虑,渐渐地也就缩小了品牌的选择范围。

在接下来的选择里,赵经理徘徊在B和C两个企业间。较之B企业来说,C企业的厂家实力要小一些,但是厂家业务员非常热情,经常拜访赵经理,并且承诺的条件也优于B企业。

赵经理思来想去,选择B企业确实风险性比较小,但是B企业的品牌在当地市场比较多,运作起来的难度可能比较大,而C企业利润空间大,厂家业务员承诺会帮助其发展分销商,也提高了赵经理的期望值。

最后,赵经理选择了C企业。厂家业务员非常热情地和赵经理签订了协议,并且一口答应赵经理的各种要求,赵经理喜滋滋地等待着厂家的各种支持到位。货发过来以后,赵经理打算趁着淡季时期,抓紧时间铺货,并且发展一些新的分销商,以增加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于是赵经理约厂家业务员商谈具体的工作细节,以便于快速发展新的分销商,对方答应得很痛快。赵经理也就没有多想,继续完成铺货的工作,可是B品牌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一般,很多终端店并不买账,赵经理铺货速度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快,此外其只掌握了酒店和一部分名烟名酒店的资源,他想通过分销商的力量,进一步提升产品的铺货率。

但是那段时间,赵经理怎么给厂家业务员打电话,对方都不来自己公司,直到几个月后,赵经理才发现原来在自己所在地区的两个县级城市,这个厂家业务员又发展了两个新的经销商,而这两个市场都是赵经理想发展分销商的,厂家业务员在明知这样的情况下,依然不顾彼此间地情面,在两地发展了经销商,此事让赵经理十分恼火。

再加上产品迟迟不上量,厂家业务员只会忽悠,不为自己办实事,赵经理在市场上已经投入了很大一部分费用,如果突然停止,有可能影响产品的推广,不过想想又实在憋气,本来属于自己的一杯羹,却让别的经销商分享了。

酒说点评

厂家业务员是企业同经销商之间的桥梁,很多信息需要通过他们来传达,正因为这样,赵经理选择了无条件相信业务员的说辞。当然,让赵经理选择C企业的原因之一就是业务员的诸多支持政策,而这些内容未必得到厂家的认可。

由于赵经理和厂家业务员打了一段时间的交道,认为彼此间还算了解,所以忽略了最关键的一个过程,使自己的生意陷入了一个艰难的阶段。

老产品利润低,新产品投入大,短时间无法上量,而自己的一部分市场也被其他经销商所分割,因此双方无论私交多么好,也应该将生意上的内容体现在合同上,以免发生一些无法“哑巴吃黄莲”的情况。

    关键词:经销商 厂家 案例  来源:酒说  王赫
    商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