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佳酿网 > 酒类营销 >

一位葡萄酒从业人士眼中的三四线市场

2018-01-03 08:47  中国酒业新闻  佳酿网  字号:【】【】【】  参与评论  阅读:

当前,葡萄酒在国内一二线市场已经逐步打开并形成了一定竞争力。未来,随着葡萄酒在国内酒类行业潜力的进一步显现,三四线市场必将成为酒庄、进口商、经销商渠道下沉、竞相争夺的一块“蛋糕”。

笔者观察到,一批三四线市场的葡萄酒感兴趣的消费者已经率先行动起来,纷纷试水当地的葡萄酒市场,但是由于理念不成熟、资源不平衡、定位不准确等原因,这些初学者都不同程度地碰到了困惑。

笔者认为,从普通消费者到葡萄酒爱好者再到葡萄酒行业拟从业者,这是葡萄酒消费者逐步进阶的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碰到的困惑会有所不同。下面,分别来看一下。

01、普通消费者的困惑

——绕不开的翻译谜团与躲不过的信息陷阱

葡萄酒作为西方文化的产物,其在向中国输入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语言转化问题。翻译的标准化、规范化与一致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普通消费者对葡萄酒文化的接收效率。

在国内,chardonnay被译为霞多丽或莎当妮,merlot被译为美乐或梅洛,初来乍到的普通消费者面对类似的翻译肯定会问“到底是什么”。这还只是简单的国际品种翻译,而葡萄酒世界里繁杂的品种、产区、法规等专业术语的翻译往往让人应接不暇,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旧世界国家语言的翻译相比英译汉更是让人头痛不已。

在目前国内发行的葡萄酒著作、译本和教材中,同一个术语所对应的翻译五花八门,书与书之间不一样,公众号与公众号之间不一样,甚至同一个系列的教材前后也不一致。当业内人士乐此不疲地在将barbaresco译为“巴尔巴莱斯克”“巴巴莱斯科”“爸爸裸时刻”“爸爸来死磕”时,普通消费者心中的谜团怎能绕得开。

再看信息陷阱。

三四线市场普通消费者刚刚接触葡萄酒世界,他们的朋友圈里几乎没有人谈论葡萄酒,现实中身边也很少有人主动消费葡萄酒,他们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主要包括网络媒体(网页、公众号等)和店铺宣传(商超、实体专卖店、网购等)两部分。

从网络媒体遭遇的信息陷阱,冲击的是普通消费者对葡萄酒世界思维上的认知,一条错误或不完全正确的信息可以轻而易举、先入为主地在消费者脑海中落地生根,而要去纠正这样一个消费者已经建立起来的错误观念,可能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从店铺宣传遭遇的信息陷阱更多的发生在普通消费者实际购买葡萄酒过程中,冲击的是普通消费者葡萄酒的第一直观感受,仅需要几次“难喝”的体验或货次价高的经历,就足以扼杀普通消费者对葡萄酒的兴趣,让他们敬而远之。

建议:

1.由葡萄酒行业内具备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官方机构或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牵头,由公认的国内知名葡萄酒专家顾问组成团队,协商建立标准化的常见葡萄酒术语中文翻译目录;

2.三四线市场葡萄酒协会联合当地最有影响力的公众号和微博等社交媒体发声,推荐适合消费者学习的葡萄酒大号、微博或相关文章,普及正确的葡萄酒入门知识,及时纠正媒体上出现的错误言论和消费者认知上的误区。

3.三四线市场葡萄酒协会联合本地酒商制定行业规范,公布行业声明,鼓励本地商家分别推出数款符合普通老百姓口感和消费能力的引流产品,引导和培育普通老百姓葡萄酒消费习惯的养成。

02、葡萄酒爱好者的困惑

——不平衡的学习资源分配

除了通过书籍和网络进行自学外,葡萄酒爱好者的学习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一是培训教育机构及产区协会的认证课程;二是各类酒展、品酒会、大师班;三是国内外酒庄游;四是自发组建的学习小组、兴趣小组、盲品小组等。

三四线市场的学习资源分配相较于一二线市场尤其是北、上、广、深而言及其欠缺、极为不平衡。三四线市场的葡萄酒爱好者周边几乎没有可以一起学习交流的朋友,他们的学习往往是孤军奋战,缺少共同学习的氛围和乐趣。

他们要想去参加培训认证课程、参观酒展、参与品鉴酒会,必然需要前往附近的一二线城市,最有可能选择的是北上广深,但很多时候又会因为日程冲突、路途成本等原因不得不取消,能参加类似活动的机会少之又少,个人的知识面得不到扩充,品鉴能力得不到锻炼。而在他们当地举办的所谓葡萄酒培训、大师班、品酒会等,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满足不了需求,此类活动有时会因报名人数不足难以举办,有时会因不够专业正规难以维系。

关键词:酒类营销 葡萄酒 营销技巧  来源:葡萄酒商业观察  刘伟
商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