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佳酿网 > 酒业研究 >

酒业十年市场之变:从渠道为王到紧贴市场

2017-07-24 08:47  中国酒业新闻  佳酿网  字号:【】【】【】  参与评论  阅读:

2007年-2017年,中国酒业恰好从黄金十年的最鼎盛期,步入低谷期与调整期,酒业的企业机制、营销模式、发展战略均经历了大幅度的调整。

实际上,从政务消费转向大众消费,从传统渠道转向新兴渠道……这种种改变仍然只是调整的表象,对中国酒业而言,调整的核心,最终仍在于贴近市场这个不变的主轴。

黄金十年,渠道为王

2007-2012年,当为酒业的黄金发展期,酒业之前积累的势能,在这一个阶段得到快速释放。而团购、政务消费带动的酒业消费热潮,很快蔓延到其它渠道,导致酒企分外重视占据渠道,形成“渠道为王”的特征。

这一阶段,茅台五粮液国窖1573等一线名品对政务消费的持续开发,取得了重大成果,并影响到了诸多酒企。

茅台拓展军政渠道需求并且大力开发团购,建立专卖店,缩短销售线,成为团购直销的主渠道。2008年是茅台的一个里程碑,茅台的市场价格超过了五粮液,2010年、2011年继续拉大差距,市场价分别突破1000元、1500元,在2012年初严控“三公消费”前夕,茅台价格一度高达2000元左右的零售价。

面向高端政务商务消费的名酒带来高溢价。2012年,在政商务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上市公司平均毛利率高达71.2%,而同期整个行业平均毛利率却仅有37.87%。

政务商务消费对于酒业发展拉动巨大。根据尼尔森数据统计,2013年仅300元以上高端政商务市场占比白酒行业的36.9%,粗略估计政商务市场占比有50%左右;而2014年16家白酒上市公司市场份额之和才20.5%,市场规模巨大,甚至足够支撑多个品牌共同发展。

诸多酒业专家认为,在黄金十年,酒业获得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白酒品牌渠道能力的提升。在政商时代,各品牌致力于直接服务和掌控政商消费者,以此为中心发展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终端营销模式,如以口子窖为代表的“酒店盘中盘”、以洋河为代表的“消费者盘中盘”、以老白干为代表的“联营体”。

在这种情况下,渠道模式的创新和改进就成为了各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因此,黄金十年也被称之为所谓的“渠道为王”时代。

这一时期各品牌因表现不同形成了金字塔式的行业格局,一线全国化品牌、二线泛全国化品牌、三线区域强势品牌、四线地方强势品牌以及五线一般地产酒。除了一线品牌外,区域名酒借助于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撑,也获得了量价齐涨的成果。

但与此同时,在这一个时期,诸多企业纷纷发力渠道,产生了诸如买店费、陈列费、开瓶费等等终端渠道费用,这无疑推高了营销成本,越来越高的渠道费用导致部分酒企在市场上难以为继,不得不败下阵来或另谋出路。

酒业调整,消费与渠道转型

渠道营销成本过度攀升、当遭遇到严控“三公消费”的政策后,局面骤变。

诸多酒企纷纷陷入困境,这个时候,适应消费需求、积极寻求新渠道就成为了调整的重要方向。

2012年3月,国务院召开的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禁止用公款买高档酒等。“三公消费”的限制性举措,加上2012年下半年塑化剂事件的影响,白酒业步入调整期。

2013年开始,白酒业超高增长态势已不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白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总产量1226.20万吨,同比增长7.05%,但增速明显下降。

到了2014年,亏损的规模以上酿酒企业由上年的新增51家变成327家,亏损面超过12%。具体到白酒行业,2014年1498家规模以上白酒企业,累计实现利税1224.54亿元,其中利润698.75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25亿元和100.8亿元。白酒行业亏损企业117家,比上年同期增加29家,累计亏损13.3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0.23%。

严控“三公消费”削减了政务用酒份额,与此同时,消费市场也在发生改变:大众对于价格虚高的产品产生厌恶,年轻一代消费群体崛起,对白酒的亲近性在减弱。

关键词:转型 消费升级 酒类电商  来源:华夏酒报  杨孟涵
(责任编辑:程亚利)
  • 上一篇:葡萄酒要做大单品 还是小而美?
  • 下一篇:全球葡萄酒未来走势如何?
  • 商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