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佳酿网 > 酒业研究 >

供给侧改革、大单品、酒二代 引发酒业怎样的思考?

2017-02-08 08:46  中国酒业新闻  佳酿网  字号:【】【】【】  参与评论  阅读:

2016年12月14日,《咬文嚼字》杂志公布了“2016年十大流行语”。洪荒之力、工匠精神、小目标、一言不合就、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供给侧、套路、蓝瘦香菇等词语上榜。

这些流行热词不仅是2016年度热点问题的一个缩影,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时尚性,也折射出了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以及当代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诉求。

对于酿酒行业而言,在过去的2016年,有哪些热词被频繁提及?《华夏酒报》、中国酒业新闻网将结合酿酒行业在过去一年所发生的大事件或流行趋势,对2016中国酒业年度流行语进行特色诠释。

供给侧改革

白酒行业已经走在了变革前沿

供给侧对应的另一端是需求侧。

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中国酒业的变革方向。

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为什么“供给侧”可以成为2016年酒业的流行语?

首先是形势倒逼。长期以来,酒业与宏观经济形势高度关联,此前的经济增速放缓,就倒逼酒业调整,适应新常态。调整没问题,但调整思路待待,以往的想法是通过扩大需求、刺激消费,为酒业增添动力。

这已经不够用了。现在提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是升级版的调整思维,它着力供给端的转型、创新和改革,提供有效“对路”市场,可满足消费者对酒业品质的需求,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其次是外在需求。中国社会的消费很旺盛,但国内消费者对国产品不是很认可,这是因为有效供给不足。一面是国内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热情高涨,另一方面则是有效供给的“捉襟见肘”,冰火两重天的对比结果更加凸显了“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酒业“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长达十年的“黄金期”累计了很多问题,酒业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当失衡。以往,酒企在产能上的一路高歌猛进,加剧了中低端产品的过剩。另一方面,酒业发展过度依赖对需求侧消费人群的挖掘,但供给方面产品同质化严重、个性不突出,无法满足消费者喜欢的个性、品质需求。

面对酒业新“出口”,国内酒企已经准备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供给侧改革”来自于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市场消费升级,但要真正将之落地,还必须依赖于企业的转型升级、深化变革和创新实践。

白酒企业在“供给侧改革”上是“急先锋”。白酒企业正通过“供给侧改革”淘汰、并购不具备竞争力的企业,壮大自我。比如,老名酒古井贡酒收购黄鹤楼酒业,为我们演示了白酒产业2016年的内部供给侧改革。

这种市场自发调节的改革方式,预示白酒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悄然来临,并走在了前头。

大单品

“要想走得快,就一个人走”

不是打造大单品,就是在打造大单品的路上。

这话最对应2016年的中国酒业。在优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多数酒企考虑的是,重点打造一个“大单品”。

有些酒企的大单品已经很成熟。比如53度飞天之于茅台,52度水晶瓶之于五粮液,海之蓝之于洋河,解百纳之于张裕葡萄酒,劲酒之于劲牌公司。

有些还得继续“做减法”。比如执行收缩战略的泸州老窖、郎酒、汾酒和西凤等,它们都选择不增加新品,聚焦大单品战略。素来以“群狼战术”多品牌著称的郎酒,它现在考虑的也是坚定郎酒中“头狼”的红花郎(15年)地位。

酒企在产品上聚焦,大力取舍,突出明星单品,是行业发展的要求。从那些成功的大酒企看,全国大单品是支撑它存在的商业基础和利益逻辑,它们因此而做大做强。

深度调整下,行业已不允许企业在繁杂的产品上,过度消耗资源。收缩产品,突出主导,整合一批跟不上厂家发展形势和理念的经销商,淘汰一些利润率差和不盈利的产品,才能完成品牌形象再塑造。

所谓,要想走得快,就一个人走。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大单品  来源:华夏酒报  佚名
商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