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保温杯里泡枸杞”从网络段子演变为现实图景,一个更深层的趋势正在浮现:药食同源已不再是中老年群体的专属标签,而是被Z世代重新定义为一种融合健康、情绪与社交属性的消费符号。
这场由年轻人主导的“反向养生”浪潮,正推动传统养生概念加速向现代食品饮料产业渗透,催生出一个千亿级的新蓝海。
从“怕死”到“想活”:年轻人的健康理念
与父辈追求延年益寿不同,当代年轻人的健康消费逻辑更为复杂。他们一边熬夜加班、奶茶续命,一边购买护肝片、胶原蛋白自饮;既信奉“放纵即自由”,又渴望“补救即安心”。这种矛盾心理催生了“朋克养生”——一种以即时缓解焦虑为核心的消费行为。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泛养生”食品市场规模突破4300亿元,其中18–35岁消费者贡献了近六成增量。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营养补充,而是追求“功能性+口感+场景适配”的综合体验。药食同源恰好提供了这一支点:它既有中医理论背书,又能通过现代工艺转化为可饮用、可咀嚼、可分享的轻量化产品。

“我们不是在卖饮料,而是在卖一种‘可控的风险对冲’。”一位新兴功能饮品品牌的创始人坦言,“年轻人知道熬夜伤身,但他们不会停止熬夜,只想在伤害发生前做点什么。”
正是这种“边作死边自救”的心理,让药食同源从厨房走向便利店,从中药房进入咖啡馆,完成了从“治疗性”到“预防性”、从“被动摄入”到“主动选择”的身份转化。
露酒、茶饮和零食:药食同源的三大破局路径
在这场消费变革中,药食同源的应用场景迅速分化,形成了三条清晰的增长曲线:露酒、新茶饮与功能性零食。
露酒,这一源自明清时期的药酒分支,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品牌化重塑。过去,它是家庭自酿的土方子,或贴着“壮阳补肾”标签的保健品;如今,它成为都市青年微醺社交的新载体。
一批新兴品牌正将山楂、桂圆、桑葚、葛根等药食同源原料融入低度果酒酿造,主打“解腻助消化”“缓解疲劳”等功能诉求。其包装设计极简时尚,渠道布局聚焦精品超市与线上社群,价格带锁定在30–60元区间,精准切入轻奢消费场景。

资本也对这一赛道表现出浓厚兴趣,近年来已有多个主打草本概念的酒饮品牌获得融资,显示出市场对其发展潜力的认可。
“露酒的本质是‘情绪+功能’双驱动。”佳酿网、风味棱镜创始人刘红增分析指出,“它比白酒更轻松,比啤酒更有故事,正好填补了年轻人在‘彻底放纵’与‘完全清醒’之间的灰色地带。”
据中国酒业协会预测,到2027年,功能性露酒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而其核心战场,已从传统宴席转向城市夜经济。
如果说咖啡因是提神的第一代解决方案,那么人参、黄芪则是第二代。近年来,一些茶饮品牌纷纷推出“养生特调”,将药食同源成分嵌入主流产品线。
然而,这类模式也面临着挑战。药食同源原料多具苦涩味,与大众口味存在冲突;且现制饮品保质期短,难以实现标准化萃取。更重要的是,监管红线日益收紧——2023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明确要求,餐饮企业不得在食品中添加中药材,除非列入“药食同源目录”。
这一政策直接导致部分过度营销的概念性产品下架。行业由此进入洗牌期:粗放式炒作退场,真正具备研发能力的品牌开始构建壁垒。例如,通过超临界萃取技术去除异味、开发缓释型胶囊包埋活性成分、与专业机构合作进行功效验证等。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公布的药食同源物质已达110种,包括人参(人工种植)、黄芪、党参、灵芝、天麻等长期游走于药品边缘的品种相继被纳入。这一扩容趋势,为产品研发提供了更大的合法空间。
相较于饮品的高波动性,功能性零食则走上了“隐形渗透”路线。它们不强调强烈功效宣称,而是将药食同源成分悄然融入日常高频消费场景。
这类产品的优势在于接受度高、复购稳定。一位商超采购负责人表示:“一款标注‘含茯苓’的饼干越来越受欢迎,消费者未必清楚茯苓是什么,但看到‘健脾’二字就会心动。”
此外,跨境电商也为这类产品打开新通道。在TikTokShop上,“Chineseherbalcandy”(中式草本糖果)成为欧美Z世代的新宠,洋槐蜜枇杷膏、陈皮丹等传统蜜饯被赋予“naturalremedy”(天然疗法)的标签,溢价数倍仍供不应求。
传统药企、传统食品饮料企业与新消费品牌的三方博弈
当前药食同源市场呈现出典型的“三足鼎立”格局。
一方是传统中医药企业,如云南白药、同仁堂、片仔癀。它们拥有深厚的药材资源与品牌公信力,但普遍面临品牌老化、渠道僵化、创新不足的问题。此外,如何将医药专业语言转化为贴近消费者的产品与沟通方式,也是这些传统中医药企业在营销层面面临的挑战。

另一方是传统食品饮料品牌,他们拥有成熟的经销网络、强大的供应链能力、广泛的市场覆盖,如承德露露推出的草本养生饮、康师傅推出的决明子大麦饮、统一旗下的玉米须茶。他们面临主业增长压力,亟需将养生水作为第二增长曲线。
第三股力量是新兴消费品牌,他们的优势在于敏捷的市场反应、精准的社交媒体营销、直接触达用户,比如元气森林的自在水系列、可漾旗下的红豆薏米水、果子熟了也推出了有气草本。然而这些新兴品牌存在研发底蕴上可能存在不足的劣势。
机会与挑战:一场关于标准、认知与伦理的长跑
药食同源的市场机会毋庸置疑。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预计,到2028年,中国功能性食品市场规模将达8000亿元,其中药食同源相关品类占比有望超过40%。尤其在亚健康人群扩大、医保压力上升、预防医学兴起的背景下,这一赛道具备长期增长动能。
但挑战同样严峻。
首先是标准缺失。目前我国公布的药食同源目录共110种物质,但具体应用边界模糊。何种剂量有效?是否适合长期食用?与其他药物是否存在相互作用?这些问题尚无统一答案。企业自行宣称功效,极易滑向虚假宣传。
其次是认知割裂。年轻消费者对“中医智慧”抱有浪漫想象,却缺乏系统知识。他们相信“红枣补血”,却不了解铁含量远低于动物肝脏;追捧“灵芝抗癌”,却忽视其活性成分提取难度极高。这种认知偏差为企业创造了营销空间,但也埋下了信任崩塌的风险。

最后是伦理争议。当药食同源被过度商业化,是否会削弱传统医学的严肃性?当“把脉点单”沦为噱头,中医是否正在被娱乐化解构?这些问题尚未得到充分讨论。
可以预见,未来三到五年,行业将迎来强监管周期。那些依赖概念炒作、缺乏真实研发的品牌将被淘汰,而真正投入基础研究、建立临床验证体系的企业,才有机会构筑护城河。
但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真正的突破,不在于包装有多酷、口号有多响,而在于能否在科学验证与文化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毕竟,健康不是一场营销战役,而是一场需要耐心与敬畏的长期实践。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历年发布的药食同源物质公告
2, 艾媒咨询《2024-2025年中国泛养生食品行业研究报告》
3, Frost & Sullivan《中国功能性食品市场展望2024-2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