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佳酿网 > 酒业人物 >

高月明:名酒标准与时俱进

2015-10-27 14:39  中国酒业新闻  佳酿网  字号:【】【】【】  参与评论  阅读:

见证“四大名酒”诞生

回忆起60年前首届全国评酒会,著名白酒专家高月明记忆犹新,他说,1952年,中国专卖实业总公司主持的第一届全国评酒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评酒会,全国数以万计的酒厂、公司选送了产品酒样,至评酒会正式开始前,已经筛选确立了103种酒样供评酒会品评。

来自全国的酿造专家、评酒专家和学者从这些酒样中评选出8种国家级名酒,分别为白酒类4种,黄酒类1种,葡萄酒、果露酒类3种。

高月明说,最终获评国家级名酒的白酒是汾酒、茅台泸州老窖西凤酒,这就是现在被世人所熟知的中国“四大名酒”。为什么这4款白酒能在上百个酒品中脱颖而出?因为这4款白酒的个性都非常强,茅台代表酱香、汾酒代表清香、泸州老窖代表浓香、西凤代表兼香。

首届全国评酒会以“推动生产、引导消费”为目的,评出的“四大名酒”在行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

据高老回忆,当时,负责黑龙江省财贸工作的副省长杨易臣在得知首届全国评酒会评选出“四大名酒”后,希望黑龙江也能够酿造出一款用于接待贵宾的名酒。1956年,杨易臣亲自批示,在黑龙江省玉泉镇投资建厂,生产当地名酒。当时,高月明在黑龙江省工业厅食品处负责酒的管理工作。厅里协助省里抽调骨干人员组成筹备组,高月明负责生产指导。

高月明说,玉泉有酿造酱香酒的技术,也有酿造浓香酒的技术,通过采用高温制曲、人工窖泥、分型发酵、勾调成型等技术和工艺,一种浓中带酱的新型酒风格基本确立。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白酒是没有香型这一说的。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评酒会评出四大名酒及八大名酒时,也没有分香型。”高月明在谈到兼香型白酒的由来时对《华夏酒报》记者说。

高老回忆说,在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之前,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在长沙召开会议,鉴评“白沙液”,对非浓非酱的白沙液酒给予了肯定。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上,在高月明和湖北省酒业协会负责人陶家驰的争取和坚持下,“兼香型”白酒首次作为一个新香型参评,兼香型白云边酒获得“国家优质酒”称号。1984年,在第四届全国评酒会上,兼香型玉泉酒也获得了“国家优质酒”称号。

推动香型标准确立的是第三届评酒会。作为“四大名酒”之一的西凤酒,在这一届评酒会中名落孙山。当时,这件事轰动了陕西省,也惊动了当时的陕西省省长。结果,白酒专家组进驻西凤,这一搞就是10年。最后,西凤作为“凤香”重新回到了国家名酒的怀抱中。高月明说,从此,香型的概念在酒界逐步形成共识,尤其是香型的确立,是真正体现白酒技术进步的表现。

“在岗”63年的酒业老兵

1950年,17岁的高月明刚参加工作就在宁安酒厂做一名酒工。“每月70斤的小米或者高粱米就是当时的工资。不过还算凑合,吃不饱也饿不死。”

因为对酒行业的酷爱,高月明的思维和语言都离不开一个“酒”字。高月明说,当时,东北关内、关外的经济是两个模样,更别说白酒这个正处于工业化摸索阶段的行业。

当时白酒工人并非外人所猜想的那样每天都能喝上酒。“喝酒?我当曲工助理那会儿,连酒是什么味儿都不知道,就天天闻酒糟味。”高月明解释道,那时的粮食很贵且紧张,很多人连饭都吃不饱,偷喝白酒那叫“挖社会主义墙脚”,更何况当时的高月明一门心思学习手艺上,哪有“闲心”去品酒?“就连后来我全国各地跑,开始钻研技术时,也没有哪家企业像现在一样以酒待客。”高月明说。

1952年~1955年,高月明和原黑龙江省食品工业公司调研员、黑龙江省酿酒协会名誉会长武显章主持黑龙江省一面坡酒厂定温定量试点,首次把温度计和天平引入中国白酒生产,推动了中国白酒工业化进程。其试点成功后被推广为东北制酒操作法,这一经验演变为全国白酒行业的“大比武”,尽管这项影响中国白酒酿造的技术推崇至今,可高月明却“固执”地认为这是他的“一孔之见”;

1955年~1963年的全国烟台试点,其“麸曲酒母、合理配料、低温入窖、定温蒸烧”仍为中国白酒酿造经验的宝典,高月明也众望所归地成为1963年修订《烟台操作法》的起草人之一;

1963年后,高月明在黑龙江省阿城县印证白酒烟台操作法试点,培训了包括酒工、曲工、酵母工、化验员等200多名骨干,如今,这些人已成为酒类企业董事长、总经理、总工程师、国家评委,支撑起黑龙江省白酒业的发展。

高月明对东北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他说:“东北是个好地方,各类自然资源丰富,即使是困难时期,白酒酿造工艺和技术也一直没有停滞。”上个世纪60年代,一度因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为粮食的短缺,全国白酒行业积极寻找酿酒代用原料。高月明开始在黑龙江省绥化地区新兴酒厂进行甜菜头尾代料试点;在黑龙江省宾县进行纤维素酶试点;在黑龙江省甘南县进行土豆制酒试点;在黑龙江省阿城玉泉酒厂进行糖蜜制酒试点;在黑龙江省双城市进行海藻制酒试点;在黑龙江省景兴县进行橡子制酒试点;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啤酒进行代辅料试点。

“文革”后,中国白酒进入了“提质”时代,高月明的“试点之路”也因此进入了一个高峰期:他先后主持了黑龙江省“九九计划”试点、黑龙江省龙滨酒厂提质试点、黑龙江省哈尔滨老白干试点、黑龙江省玉泉浓酱兼香型白酒试点等。这些试点在黑龙江省不断推广应用,在上世纪80年代末,黑龙江省白酒产品参加全国酒类质量大赛,获金银铜牌23块,奖牌总数与北京市并列全国第一。

1992年,高月明离开了领导岗位,本可以颐养天年了,但他却比以前更忙了。行业协会需要他,省内外的一些白酒企业也纷纷请他。他们说:“您在职的时候不兼职是为行业,如今您退休了,可以为企业做‘专职’了。”

“保八、争九、破百”

高月明是中国浓酱兼香型白酒的缔造者,是中国白酒国际化和科学饮酒、文明饮酒、健康饮酒的最早倡导者之一,他提出的“东北清雅型板块说”成为东北白酒企业践行的目标。

行走酒业60多年的高月明对酒圈恋恋不舍,“因为这里有沈怡方、高景炎、曾祖训、季克良这些一起为白酒业发展打拼的战友,我还想继续干下去。”他风趣地说道:“今年很多企业的销售已经过百亿了,我现在也在‘保八、争九、破百’,我也想‘破百’,那样的话,我就有更多的时间为白酒的发展作贡献。”

今天,80岁的高月明依旧行走于行业,似乎已经忘记了自己年龄。如今,白酒行业的高速发展让高老担忧:“当一个行业开始高速并跳跃发展时,这个行业便开始落寞。太多打着年份、窖藏、洞藏旗号的白酒,充斥着行业。”60多年的行业行走,让他看到这个行业不同的颜色。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白酒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维护酒业秩序是保障人民饮酒安全的首要任务,同时,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发展白酒产业是白酒企业扩大内需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月明语重心长地说道。

从1952年首届全国评酒会算起,迄今已有60年。这五届全国评酒会见证和记录了中国白酒行业的发展历程。名酒的起起落落带动了中国白酒的技术进步,名酒的沉沉浮浮也引导着行业发展的方向。可以说,名酒为中国白酒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指导了方向,给中国白酒留下了丰厚的财富,没有名酒就没有中国白酒的今天。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不同名酒的个体遭遇也带给了中国白酒更有价值的思考和警醒。仅仅十几年的光阴,有的老名酒甚至被一些二线名酒盖过了风头,有的甚至已经破产倒闭。

“名酒意味着品质的保证。”高月明说,在计划经济时代评选名酒,对于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指导作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部分老名酒处于萎缩状态,其原因就是市场经济检验名酒的标准变了,除了过去对白酒品质进行静态的技术鉴定之外,其动态的市场表现更为重要。

到今年,高月明已经在中国白酒行业忙碌了63年,如今,他依然以一位从业63年“老兵”的身份伫立在中国白酒的发展前沿,为中国白酒的健康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人物简介

高月明,1933年2月9日出生,中共党员,大专。

1950年,黑龙江省宁安县酒厂,酒工,曲工助理;

1953年,黑龙江省轻工业厅食品工业公司科员、副科长、科长、副处长、处长,技术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在其60多年的酒业生涯中,参加了五届全国评酒会,其中前三届担任评委,后两届担任专家组成员;兼任黑龙江省酒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会长,名誉会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高级顾问;国家技术监督局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北大荒农垦局高级顾问;黑龙江省顾问委员会委员,食品组组长;黑龙江省食品协会副会长;茅台、泸州老窖、西凤等多家名酒厂技术顾问;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大学、东方学院客座教授。

高月明还是《烟台操作法》起草人之一;《中国大酒典》起草人之一;《白酒生产技术全书》起草人之一;《中国白酒30年成就》起草人之一;《中国白酒50年纪实》起草人之一;《中国食品纲要》起草人之一;《白酒生产地标准》起草人之一;兼香型标准、清香型标准起草人之一;《白酒酿造理论与实践》起草人之一。

    关键词:名酒 标准 酒业  来源:中国酒业新闻网  佚名
    商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