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佳酿网 > 酒业评论 >

“精酿之光”下 精酿啤酒的未来在哪里?

2017-11-16 09:05  中国酒业新闻  佳酿网  字号:【】【】【】  参与评论  阅读:

在国内,精酿啤酒这个概念已经逐渐被人们接受,有些品牌甚至已经开始从一些小众的酒吧和啤酒坊里走向街头精品店。在很多场合,何为“精酿啤酒”,已经不需要像此前那样去费力解释,发展势头不可谓不迅猛。

在刚刚结束的“精酿之光——2017年CCBA中国精酿啤酒大奖”中,参赛品牌已经达到104家,参赛作品更是达到400余款。笔者从大赛组委会处了解到,在去年的2016年度比赛中,参赛品牌仅有34个,而参赛的精酿啤酒作品仅有99款。数字上成倍的增长,固然得益于这几年精酿啤酒市场的蓬勃发展,但也离不开大赛组委会的努力。

但是,稍微深入的研究我们就不难发现,整个精酿啤酒行业,其实很大的程度上都是“圈子里”的自娱自乐,虽然有很强的文化势能,甚至掀起了一阵文化潮流,但是落实到实处,无论是向上还是向下,都缺乏渗透力,目前还并没有真正的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更像是一段漂浮在半空中的彩带。同时,在这个“圈子里”,看似欣欣向荣,但是真正能开花结果的却少之又少。

“每年都会有些酒都是最后一次出现,希望大家好好珍惜”

在“2017年CCBA中国精酿啤酒大奖”评审环节的最后阶段,本次大赛组委会的市场总监乔以诺如是说。从今年年初开始,一直到十一月份正式开始比赛,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乔以诺几乎跑遍了全国,才将400余款酒全部挖掘出来并将其呈现在此次大赛上。笔者认为,乔以诺的这句话,从侧面说明了中国精酿啤酒的现状。

中国精酿啤酒起步晚,并且是在国内啤酒发展非常完善的时期出现的,当然,我们也可以换个说法,站在整个啤酒行业的高度来说,精酿啤酒可能是国内啤酒行业发展到极致的情况下一个横向的突破。也就是说,精酿啤酒的出现,是因为国内啤酒发展到极致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消费者们对品质的追求。但是,国内精酿啤酒现在本身也面临很多问题,国内的酒水饮料市场看似很包容,来着不拒,但是正是这种包容,使得整个市场形成了一种“软排外”的局面,具体表现产品本身无论有多大优势,如果没有大量的资本和良好的渠道来进行运作,到最后只会变成沙滩上一粒永远也不会有人发现的金子,然而,资本和好渠道目前并没有眷顾国内年轻的精酿啤酒。中国的精酿啤酒毕竟起步晚,虽然诸如“保霖”“问山”等品牌在口感上已经达到了国际较高的水平,在价格上也已经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但是由于渠道等各种各样的原因,并没有被广大消费者所熟知。同时,笔者认为,除了文化预热这条必经之路外,口感“多样化”、“差异化”可能是中国的精酿啤酒大规模进入的一个捷径,一方面可以给产品增加一些文化标签,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产品的一些不足。

精酿啤酒是未来,但是目前我们还只是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摸索。精酿啤酒需要自身的不断完善改进,但是更需要资本的介入帮助。

    关键词:精酿啤酒 转型  来源:中国酒业杂志  许益鸣
    商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