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佳酿网 > 酒业评论 >

白酒行业是暴利行业吗?

2018-06-11 08:21  中国酒业新闻  佳酿网  字号:【】【】【】  参与评论  阅读:

阿里巴巴发布的《2017年中国年货大数据报告》显示,酒类在移动电商、新消费群体、农村市场、消费大省等方面都蕴含巨大的商机,尤其是作为茅台之乡和五粮液等名酒产地。一直以来,厂家争相提价,白酒恍惚又找回了盛世光景。那么真相到底是不是如此呢

长久以来,有关“白酒勾兑”与“白酒行业暴利”一直为人诟病,使得白酒行业一直都站到在风头浪尖上。尤其是某些用食用酒精勾兑,以次充好的白酒,其销售利润可能比你想象的还要高。

事实上,一方面,由于白酒行业的标准与监管缺失,行业的集中程度不高,加上有较强的专业性、产销等流程不透明等等因素,人们对白酒行业的认知并不深入,也难以分辨真假、好坏。

另一方面,饮酒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饮食习惯和庆祝佳酿,又成为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再加上一定华丽的包装,白酒还经常是送礼时候的一项最佳选择,因此,人们对其是又爱又恨,也更希望白酒行业能更加规范透明、贴近大众。

勾兑没问题,拿什么勾兑才是关键

不过,这里有必要强调的是,酿造酒一般较少勾兑,但蒸馏酒大部分都是要勾兑的,它是一项重要的工艺流程,勾兑这个词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拿什么勾兑才是关键。

季克良曾经谈到,“好的白酒都需要勾兑。白酒中的主要成分是醇类物质,也还有微量的酸、酯、酮、酚等物质成分。正是这些成分之间的量比关系决定着白酒的风格。因此,一般的企业都需要制作‘调味酒’,通过调味酒来保持各种成分的平衡,从而保证其酒的质量和风格。”

值得注意的是,白酒的勾兑并不是以工业酒精来勾兑的,那是假酒;而是以该年份的老酒为基酒,再与不同年份(可能高于或低于该特定年份)、不同轮次、不同典型酒体的酒相勾兑,最终使之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特定年份陈年酒的口感质量风格。

当然,实际的制作中,还是有很多酒厂都采用购买食用酒精,然后进行香精添加;或者是自己的酒厂生产一部分独特的原酒,进行香味勾兑。

对此,法律规定,不准将液态法白酒、固液法白酒标注为固态法白酒。使用食用酒精勾调的白酒(液态法白酒),其配料表必须标注食用酒精、水和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不得标注原料为高粱、小麦等。以固态法白酒(不低于30%)、食用酒精等勾调而成的白酒(固液法白酒),其配料表必须标注使用的液态法白酒或食用酒精等内容,不能仅标注为高粱、小麦等。不准虚假标注产品执行标准和配料表等强制标示内容,不准生产无标识、标识不全或标识信息不真实的白酒,不准生产标注“特供”、“专供”、“专用”、“特制”、“特需”等字样的白酒。

只是,大多数的酒厂并不依法进行标注,更不会点出添加了食用酒精。

白酒行业到底是不是暴利行业?

至于白酒行业的暴利这个问题,业内业外争议不断,中国拍卖史上的天价白酒也不少见。

据悉,2005年五粮液特别推出九十周年金奖纪念酒,其中“0009”号纪念酒拍出单瓶88万元;2011年出产于1958年10月2日的陈年茅台酒五星茅台创下单瓶103.5万元记录;而2010年9月1瓶汾酒拍出209万元天价;问世于1992年的汉帝茅台拍出单瓶890万元天价;1935年赖茅酒以单瓶1070万元,一举成为中国白酒拍卖历史上的标王,登顶“中国白酒之王”宝座。

业内人士分析,知名上市酒企获得暴利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一是产品定位高端,销售价格高,盈利空间大;二是知名酒企广告营销投入力度大,造成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市场越来越多地向知名酒企集中;三是知名酒企会通过“价格转移”等方式避税,其实际税负负担较低;此外,存货价值明显低估,也成为白酒投资“暴利”的炒作支点之一。

数据表明,在2012年之前的数十年里,主要的白酒品牌一直在提价,平均速度是20%—30%,中国的白酒业净利润的增速在2011年甚至超过30%,有一些主要的品牌更高于这个平均数。消息爆料,贵州茅台2015年酒类业务毛利率高达92%,其中茅台酒的毛利率更是接近94%。

根据前段时间以来A股19家白酒上市公司披露的半年报业绩统计,19家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合计683.7亿元,同比增长12.28%;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0.8亿元,同比增长12.49%。行业整体业绩表现不俗。

但是,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度过了2012年之前的黄金十年之后,特别是国家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后,白酒行业也确实迈入了一个漫长的寒冬期。

据中国酒业协会最新数据,2015年酿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总计2689家,其中亏损企业299家,亏损面为11.12%,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54.37亿元,同比增长18.80%。

再回到白酒产品本身。资深白酒经理人晋育锋曾分析,白酒行业“单单看”酿造和生产环节,毛利率的确较高,毕竟酿酒的主要原料高粱,即使现在涨价已到5000多元每吨,两年翻了一番,也就折合一斤2.5元。按不同香型折合为四斤高粱酿一斤酒的平均值计算,直接酿造成本也就一斤10元,跟中高端白酒动辄200元以上相比,“的的确确”看似暴利。

“但现在除了茅台五粮液营销费用率较低外,其他酒企用于中间环节的营销费用、人力成本越来越高,不少区域白酒品牌仅营销费用已经在40—50%之间。再考虑到生产环节的成本和费用,还能剩下多少利润?还能叫暴利吗?”

“央视误导公众的是,采访中提及的28元一斤,指的是500ML酒体的价格,这是给包销商贴牌的合作价格。包销商加上包装(按照酒厂负责人说的20元)后直接成本已经48元/盒。加上税金和各项成本、费用,给大家简单算算账就清楚了:

包销商将税金、物流、人力成本、促销费用、推广支持、奖励和返利等运营费用、再加上财务费用,合计已接近40%的费用率,那么即使按105元的发货价,每瓶也只剩下63元,利润15元。15/105后,14.28%的利润率是不是暴利呢?

区域代理商按30%倒推毛利加价(同样还有各项成本、费用和税金)要150元才能供零售商。

零售商售价218元、毛利率30%算暴利吗?(如果150进货价,按198元的零售价,没几个零售商愿意干!)”

也就是说,白酒的生产很单纯,但到最后销售出去却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单看各级批发商和各级渠道商的灰色潜规则费用就相当高;但没有一定厚度的利润,做事的人就难找了。再加上高档白酒带动白酒行业平均利润率高,所以在外界看来,酒企都是暴利。另外,白酒最大的成本不是物质成本,而是存储和时间的成本,虽然很多酒厂并没有真的付出标注的时间成本和相应的存储成本。

    关键词:转型 大趋势  来源:烟酒店生意经  
    商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