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佳酿网 > 酒业评论 >

郎咸平:中国葡萄酒之所以惨烈 酒企脱不了干系

2016-02-18 15:34  中国酒业新闻  佳酿网  字号:【】【】【】  参与评论  阅读:

我们一直试图证明世界上其他主要葡萄酒生产国都有政府维持的严苛标准来管束酒企们,所以它们国家的葡萄酒行业才有相比中国有序那么多、优秀那么多——也想帮中国酒企说说公道话,一味责怪不是太不近人情了吗?可事实却证明,中国葡萄酒之惨烈,酒企实在脱不了干系。

 

分析外国葡萄酒的时候,美国葡萄酒主要作为优秀的中低端酒范例出现,但事实上美国也有卓越高端葡萄酒(在葡萄酒比赛时有简要提及)。在二十几年前,没有人会将美国葡萄酒和欧洲旧世界葡萄酒进行比较,但今天美国葡萄酒已遍布全世界,并且有些价格之昂贵已经超过了法国的列级酒庄酒,酿出的佳酿享誉全球,即使与旧世界的顶级酒相比也毫不逊色,如罗伯特•蒙大菲酒园(Robert Mondavi Winery)、哈兰酒园(Harlan Estate)、鸣鹰酒园(Screaming Eagle)、作品一号(Opus One)、爵菲酒园(Joseph Phelps Vineyards)、卓恩酒侯(DomaineDrouhin)等等。难道美国也有如法国AOC一样的严苛体系?

非也。属于新世界国家的美国,虽然也有类似于法国AOC的葡萄酒管理体系——American Viticultural Areas(美国葡萄酒种植区域),简称A.V.A。不过AVAs只是按地理划分的葡萄种植区,对葡萄品种不作限制,对每亩的最大产量也没规定。所以比起欧洲的酒法律是相当宽松的。

而且,美国的酒企其实也和中国的一样喜欢在“分级”上吹牛:在酒标上通常可以看到有“reserve”(珍藏)、“special selection”(精选)、“classic”(经典)、“private reserve”(私人珍藏)等等貌似形容等级的词,事实上美国酒没有特殊的分级体系,因此这些称号都不被酒法律认可的,只是酒庄用来区分他们自己酒的分类罢了。这说明什么?酒的定价和名声全靠酒厂自己了。

没有法律的严苛规定,没有官方权威证明的品质和等级,但美国还是有那么些酒庄老老实实地种葡萄、酿造酒,在被所有人瞧不起的时候蛰伏,后来居上凭自家好酒打下天下。没有严苛法律准则的美国,某种程度上不也是乱世吗?美国顶级酒庄完美地诠释了“独善其身”的高贵。

现在如果想买价格适宜的国产酒,选择有很多。可价格虽然是“亲民”的,其品质却是“扰民”的。

我们在新世界中低端酒商身上得到的“迁就”是完整的:低价、好喝、优质(相对中国酒而言)、方便……中国低端酒相形之下,安全的不一定好喝,好喝的可能不安全,还有很多不好喝也不安全,安全又好喝的价格就不那么好看。随着税率的降低、市场的开放、消费者的日渐成熟还有国外葡萄酒的产量过剩,中国中低端葡萄酒究竟还能凭什么立足?

还只能是“改造自然迁就人”,是“改造”,而不是“摧残”。

寻找相对合适的酿酒葡萄产区,以踏实的态度酿出安全可靠的酒,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好好琢磨中国人的口味,酿造出讨喜的酒;研究什么特点的酒能最好地与中国菜搭配;研究中国人的饮酒习惯,什么场合什么偏好什么包装,都是可以好好深究一番的。

把中国消费者们的心思看清楚然后多多迁就、好好伺候,而不是多多糊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从严格标准来说,中国暂时还没有高端酒,高价酒倒是不少。在前面对外国佳酿的分析后,我们认为高端酒要在优越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做到“珍藏自然吸引人”。优越的自然基础我们显然是有的,人称“全球三大品酒师”之一的杰西丝•罗宾逊女士在《世界葡萄酒地图》一书中也指出,北纬44度是酿酒葡萄的最佳产区纬度,而我国的新疆地区就处在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上;再加上我国不仅幅员辽阔,而且气候、地质条件都很复杂,其他地区亦可能分布着适合种酿酒葡萄的小产区。

而行业本质中最核心的“珍藏自然”,中国酒企却鲜有认认真真去做的。要不毛毛躁躁,没种几年葡萄酒就敢轻易推出高价酒;要不与其他国家的酒企合作,想一步到位;要不专想投机取巧,拼命搞噱头(比如限量版、请艺术家设计包装等)。珍藏自然,自身不断追求卓越是必须的,达到了一定高度自然不愁没有权威第三方考验和证明。加州酒“五月革命”事件不正证明了这是个实实在在靠品质说话的行业吗?

好在中国还是有一小撮酒企显露出诚心和决心的,比如曾被拉菲酒庄看上的怡园酒庄和产品被选为世博联合国馆唯一指定葡萄酒的甘肃紫轩酒业。尽管他们本身在走向名酒庄、酿造“中国好酒”的路途上仍有十分漫长的路要走,但是目前确实是中国中高端酒企应该学习的典范之一。

    关键词:郎咸平 葡萄酒 酒企  来源:东方知行社  佚名
    商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