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佳酿网 > 酒文化 >

古代人饮酒习俗(2)

2015-10-20 11:53  中国酒业新闻  佳酿网  字号:【】【】【】  参与评论  阅读:

3.节日饮酒

众所周知,中国的节日繁多。除了夏历中依地球绕日运行方位而划分的24个自然节气外,还有大量的民族性、地方性、行业性、宗教性的节令。这些植根于民族文化深处的节令,大都与用以“成礼”、“合欢”的酒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按照古人饮食与节令相合的养生原则,不同的节日往往还要饮用不同的酒。

(1)岁首元旦吉祥酒

阴历的元旦,即我们现在通称的“春节”,古代又称“元日”、“端日”等等,它是新的一年的开始之日。因此,自古以来一直极受人们的重视,是所有的节日中最为隆重、热闹的。这一天,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只要有可能,几乎无不把酒欢度、开怀畅饮。

元旦之日,天子要亲载耒耜,亲蹈于田而耕,举行名为“籍田”(或“耕籍”)的祈谷仪式,然后举行“劳酒小会”,与臣属饮酒于田间或讲武堂。之后,宫中还要举行盛大的朝贺宴饮活动。他们所饮的酒,除了一般的美酒外,还有一些特制的寓意吉祥的佳酿。如汉朝时的栢叶酒,东晋成帝赏赐群臣的酺酒等;这一天,一般的平民百姓也要换上新衣,准备一些美味佳肴,全家人一起祭祖敬神,把酒问盏,尽享天伦之乐。寓意吉祥、康宁、长寿的“屠苏酒”、“椒花酒”是他们最喜欢喝的特制的年酒。

屠苏酒是一种用肉桂、山椒、白术、桔梗、防风等调配而成的酒。古人认为“元旦饮之,可除瘟气”、“防疠疫”;椒花酒是用椒花浸制的酒。椒花有香气,泡酒能暖胃强身。直到清代,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据韩鄂《岁华纪丽》说,“屠苏”原是一草庵之名,相传有一神秘人物居住其中,每年除夕之夜,他都分送邻里一包药,并嘱咐将其投入井中浸泡,到元旦之日汲水对酒合家而饮,说是喝了这种酒,可防瘟祛病。后来有人得到了他的配方,却始终不知此人的姓名,只好将草庵的名字作为酒名了。

古人饮用屠苏酒的方法也颇为讲究而有趣。它是按先幼后长而不是先长后幼的次序喝酒,这种习俗东汉时即已通行。《时镜新书》载:“元日饮屠苏酒,先从少者起。”南北朝时期的宗懔在其《荆楚岁时记》中也记载了这种习俗,还引董勋的话说:“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唐宋时期此俗依然盛行,故苏轼有“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的诗句。

(2)寒食、清明悼念酒

寒食节、清明节是古人悼念忠君辞禄的介子推和自己亲人的传统节日。每逢这两个紧密相连的节日,人们纷纷举行各种各样的悼念活动:吃凉饭、凉粥、踏青、扫墓、淘井,拔河、荡秋千等。而祭祖、寒食和扫墓是节日期间最具特色的活动了。节日之时,人们纷纷带上酒食祭品去上坟扫墓。常高菊磵的《清明》诗就描述了宋人清明上坟的情形: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也记述了北京人清明扫墓的情况:“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寒食、清明节既是家家上坟、人人扫墓之日,同时又是生者相聚,亲友相会之时。在节日的各项活动中,饮酒是不受限制的。宫中、江畔、花前、月下、墓上、店内,处处都有人饮酒。人们除了在“江头吃饮、践踏青草”外,还在“芳树之下,园圃之内,罗列杯盘,互相酬劝”,甚至日暮之时“墦(fan凡)间主客无不颓然醉倒。”有些人白天饮了,晚上还要饮。此时的酒,是悼念的酒、祭奠的酒、思念的酒。人们之所以此日寸还要饮酒,一是因为食用过多的凉食后需要用酒来增加热量,二是要借酒来平缓对古人、亲人悼念时的哀愁。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之所以一直传诵至今,就是因为它真实地描绘了阴雨连绵中那使人愁肠欲断、清冷欲绝的场景。诗中虽未直接写饮酒,但人们寻找酒家的目的,不也正是要借酒浇愁吗?

(3)五月端午辟邪酒

端午节,也是古人非常重视的节日之一。因为夏历五月大致是一年的中间,它又在五月初五,所以古人又称之为“端五”、“端阳”、“重午”、“重五”、“天中节。’’等。古人认为,端午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之时,同时又是夏至(阴生之时)来临之际,正是阴阳消长转换的时期,决定着人们的“血肉盛衰”,因此也是调理身体的重要时刻。于是,每逢此日,人们便用兰汤沐浴,采艾蒿辟邪,饮菖蒲酒、雄黄酒、蟾蜍酒祛瘟除恶、强身健体。当然,人们这一天包粽子、划龙船还有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意思。

菖蒲酒是用石菖蒲煎汁,或酿或浸而成。唐孙思邈《千金月令》载:“端五,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民间普遍认为,饮菖蒲酒有辟邪祛瘟之效。

雄黄是一种矿物质,味辛温有毒,具有治疮疖、消毒杀虫的作用。清代顾禄的《清嘉录》中曾记载了雄黄酒的配制和饮用方法:“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又以余酒染小儿额及手足心。随洒墙壁间,以祛毒虫。”传说中的白蛇娘子白素贞和许仙成婚后,和尚法海为了拆散他们的姻缘,就叫许仙劝她在端午节喝了雄黄酒,使她现了原形。

蟾蜍具有辟毒壮阳的作用,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和南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都提到它在端午节的应用。历史上有不少人特别看重它的壮阳作用。据《南朝野史》说,明弘光帝朱由嵩为了壮阳补肾,竟在端午日拒绝百官朝贺,而命人去捕捉蟾蜍,用以泡酒而为“房中药”。

(4)八月中秋团圆酒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中国人阖家团聚、友人相会的日子。此时适逢“八月黍成,可为酎酒”(《说文》)的五谷丰登、美酒飘香的时节,所以自古以来,人们无论安居深宫,还是羁旅登峰,大都离不开赏月饮酒。

据史籍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古人即已开始赏月饮酒、欢度中秋了。唐宋时期,此风更盛。从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到一般百姓,无不欢聚一堂,乘月饮酒,共度良宵。唐玄宗李隆基就曾在中秋之夜游过“月宫”、饮过“仙酒”。诗人韩僵、韦庄、李白在对月把盏后也颇有感悟,遂写下了“露和玉屑金盘冷,月射珠光见阙寒”,“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但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的著名诗句。宋代诗人苏轼,在“天宇四垂”、“一碧天际”、“月色如昼”的中秋之夜,与朋友游金山、登妙高台,不仅尽兴酣饮,还叫人吟唱他写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自己则合拍起舞,尽享中秋良宵。《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北宋东京汴梁(今开封)市民中秋赏月的习俗:“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旆。市人争饮,至午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干通晓。”《梦粱录》中也描绘了南宋临安(今杭州)市民饮酒赏月的情景:“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栾(1uan鸾)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宋代以后,中秋赏月饮酒之俗一直盛行不衰,至今依然。

(5)九九重阳长寿酒

夏历九月九日,俗称重阳节。《易经》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日、月都逢九,两阳相重,故称“重阳”,又称“重九”。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早期的重阳节与迷信和禁忌有关,登高远游是为了躲灾避疠;佩茱萸是为了避邪逐风寒;饮菊花酒是为了驱疫延年。后来,随着岁月的流失,迷信色彩在人们的观念中日益淡漠,代之而起的是充满诗情画意、富有生活气息的重阳节:人们在秋高气爽、云淡风清的仲秋之时,纷纷携佳酿、.佩茱萸、登高远眺,饱览绮丽的自然风光。

早在战国时期,屈原在《离骚》中就已提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至迟汉代已经形成。葛洪的《西京杂记》云:“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汉代以后,重九登高饮酒之风经久不衰。晋代的桓温,重阳日曾率僚属们登龙山饮酒;南北朝时,宋孝武帝刘骏未即位以前在彭城时,重阳日曾登项羽的“戏马台”饮酒。齐武帝肖赜,重阳日也饮酒于“九日台”;唐代诗人王勃,重阳日曾登滕王阁参加宴饮。杜甫“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可见他即使身患疾病,重阳日仍不忘登高饮酒。此俗至明清时仍然十分盛行,如康熙《蓟州志》载:“重阳,制花糕,饮菊酒,携觞登高。”

汉晋以后,人们已把菊花酒与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紧密联系在一起了。《西京杂记》便说:“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荆楚岁时记》也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宋吴自牧《梦粱录》云:“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尤其是老年人,每逢重阳必饮菊花酒。

重阳节人们除了饮用菊花酒外,也有饮茱萸酒和桑落酒的。

(6)腊月除夕聚欢酒

与元旦紧密相连的阴历年,是中国人极为重视的最大节日。一进腊月,人们便开始为此而忙碌:制腊肉、蒸年糕、做豆腐、备办年货、清扫房屋。直到除夕之夜,人们才全家欢聚一堂,祭神灵、奠祖先,饮酒“别岁”、“守岁”、迎“元旦”。

“别岁”,就是邻里、亲族之间“酒食相邀”;“守岁”,就是通宵不眠。周处《风土记》云:“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苏轼《岁晚三首序》说:“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夕夜达旦不眠为‘守岁’”。

除夕夜合家聚饮、守岁、别岁之俗大概始于南北朝时期,唐宋时已十分流行,唐太宗李世民曾写过这样一首诗:

慕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钩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宫廷中欢度除夕、喜迎新年的盛况。’诗人李德裕、张说、成文干、白居易等也都有“守岁’’的诗作。北宋东京汴梁除夕“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东京梦华录》卷十《除夕》)南宋临安,除夕夜家家也是“如同白日,围炉团坐,酌酒唱歌,达旦不眠”。(《梦粱录》)这一习俗历经元、明、清各朝,一直传承到今天,只不过守岁的形式、娱乐的内容、饮用的酒类更加丰富罢了。

(7)少数民族节日饮酒

除了上述节日外,我国少数民族还有许多自己特有的节日。每逢节日,同样举族相庆,载歌载舞,把酒邀欢。如高山族每年秋天收获以后,要欢度丰收节。节前,男人上山打猎、杀猪宰羊,女人酿酒备菜,为节日做准备。节日期间,各个部落、村寨都要聚众会饮。《番社采风图考》载:“每岁收粟时,通社欢饮,男女杂坐地上,酌以木瓢、椰碗,互相酬酢,不醉不止。其交好亲密者,取酒灌之,流溢满地,以为快乐。”南社的《会饮歌》:“耕田园,过好年岁;收得麻,收得米,捕得鹿且多。父子祖孙齐来饮酒,欢呼唱歌为乐。”和《大武垄社耕捕会饮歌》:“耕种胜过往年间,上山同捕鹿,切莫遇生番。酿得好美酒,大家来参加,来参加:脸上泛红霞,不醉不回家”,也生动地反映出了他们在农耕、捕鹿得到好收获之后,聚众会饮的喜悦心情和欢乐场面;藏族的传统节日有藏历年、“雪顿”节、“望果”节等。节日之时,藏族男女“皆华服盛饰,群聚歌饮,带醉而归,以度岁节。”(《西藏志》)星回节是白族及附近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节日之时,人们“斫松为燎,高丈余,入夜争先燃之。村落用以照田祈年,以炬之明暗,占岁之丰歉。街市儿童捣松脂末,互相浇酒为戏。比户剁生饮酒,汉夷同之”(《旧云商通老》),即家家户户要“剁生”、饮酒欢聚,夜晚人们还要点燃松木做好的火把,以祈兆丰年。

关键词:饮酒 习俗  来源:黔酝  佚名
(责任编辑:程亚利)
  • 上一篇:红军与茅台酒的故事
  • 下一篇:遵义白酒的产区、标准、和发展趋势
  • 商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