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佳酿网 > 酒业公司 >

复盘茅台40年:1068吨到4.3万吨 巨龙如何腾飞?(2)

2018-05-28 08:15  中国酒业新闻  佳酿网  字号:【】【】【】  参与评论  阅读:

从1975年袁仁国以知青身份进入茅台酒厂工作,至今已有43年。1998年,彼时已过不惑之年的袁仁国毅然带领茅台投身市场博弈,同一时期,他的一篇文章在全国酒界引起轰动,并在日后对茅台、乃至全行业影响深远。在这篇名为《迎接文化酒时代的春天》的文章中,他前瞻“文化酒时代的来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并预判“文化酒时代的来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回头来看,推动茅台快速发展的秘密武器,就是文化。”袁仁国说,“我们赶上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大时代。一个大国崛起的标志,不仅仅体现了经济的硬实力上,还体现在文化软实力上,而国酒茅台,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是文化自信的一个国家符号。”

龙跃长河,上市腾飞

若将时光的镜头锁定在世纪之交的中国,地处偏远的贵州省一个更为偏远的地方茅台镇,你会看到一群为了国酒茅台上市而殚精竭虑、奔波忙碌的身影。

在距离省城200多公里的蜿蜒山路上,总有怀揣着做大做强梦想的茅台人风尘仆仆的足迹,来来回回的弧线终于划到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宏大版图上。这个百年民族品牌后来在资本市场跃上的巅峰,似乎从那些不懈的奔走中诠释出了某种必然性。

在季克良的回忆中,1999年,时任贵州省省长的吴亦侠召集贵州大型企业开会讨论上市事宜。但对于偏远山区省份贵州来说,很多企业领导尚摸不着头脑,不知上市为何物。那时西南一隅的贵州对于上市还延续着心照不宣的配额制,当时的茅台领导班子抓住了机遇,几经周折从另一家企业手里争取到了这张难得的资本市场入场券。

季克良感叹道,知道了上市的重要性,但真正操作起来却扎扎实实准备了两年多的时间。

“功夫不负有心人。”袁仁国回忆说,1999年公司的努力很快得到了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回应,一份《关于同意设立贵州茅台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的省政府红头文件下发到相关各方。在黔北赤水河畔的公司总部,人们的热情被点燃,公司将跻身中国资本市场一搏,这个消息激动人心。

组建工作甚为紧迫。随即,由大股东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为主发起人,联合贵州茅台酒厂技术开发公司、贵州省轻纺集体工业联社、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北京市糖业烟酒公司、江苏省糖烟酒总公司、上海捷强烟草糖酒(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了“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这8家公司成为上市公司贵州茅台最早的股东。

2001年7月的最后一天,“贵州茅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股票代码“600519”,国酒逐鹿资本市场的历程由此开始。从那天开始,以2.5亿股的股本起步,贵州茅台开始了作为中国资本市场蓝筹公司典范的不平凡里程。

历史给了茅台一个难得的机会和舞台,在茅台成功上市之后不到4个月,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以全体协商一致的方式,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WTO的决定,标志着中国长达15年复关和加入WTO进程的结束。

最初的贵州茅台,注册资本为1.85亿元,对比今天茅台突破万亿市值的巅峰,你会惊奇的发现资本市场让茅台实现了怎样的破冰起航。

2017年,茅台集团实现营收764亿元,而上市前的2000年其销售收入约16亿元,17年时间,这一数字增长了近48倍。无需任何词汇形容,这一百年民族品牌在资本市场创造的奇迹,都在这串数字里。

庆祝上市的喧哗过后,似乎一切归于平静,茅台人继续默默经营自己的百年酿酒品牌。股价长达数年的横盘,鲜有投资人问津。

王者往往能够忍受漫长的孤独。习惯孤独的茅台人并不在意,继续干着老祖宗千百年传下来的酿酒活儿。

“贵州茅台这块金字招牌我们是从老祖宗的手里接过来的,这四个字浸透了以前那些古老家族儒商精神的精髓,告诉今天的茅台人质量和诚信是最为宝贵的东西,这些精神的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超越了我们酿的美酒。”袁仁国说,公司不去耍小聪明,不去打股民手里资金的主意,这才是中国企业最该遵守的基本原则。

“就像劳斯莱斯坚持用手工打造一样,贵州茅台坚持用最为古老的酿造和窖藏方法,这是贵州茅台品质的保证。”袁仁国找了一个恰当的比较对象。对存放5年的古老方法,许多到公司来考察的投资者都表示不理解,为什么要等5年之后再拿到市场上,而不是现过现获取收益呢?袁仁国坦陈,早几年贵州茅台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缺乏所谓的“弹性”,确实吓退了不少远道而来的投资者。

“不是茅台傻,而是不想追求那样一种聪明。”袁仁国诙谐地表白。

2006年是一个转折之年,颇具慧眼的投资人惊奇地发现,资本市场上还有一只尚未被发掘的璞玉——贵州茅台。2006年美国《商业周刊》评估,茅台品牌价值达到13.2亿美元,在中国价值最高的20个品牌中位列第8,这是中国酒类企业率先进入前十的品牌。

在知名国际媒体推出的各种高规格的评定中,茅台总是作为中国经营状况最好的企业之一,与众多世界知名企业比肩而立。2010年,英国《金融时报》全球上市公司500强排行榜,茅台再次入选,位列第358名,超越了日本东芝、中国宝钢等知名企业。美国《福布斯》杂志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排行榜,茅台居中国食品行业饮料类企业前列,遥遥领先。CCTV“年度中国最具价值上市公司”评选,茅台连年入围。

2001年上市之初到2006年初这段时间,沉寂的贵州茅台,跟后来凤凰涅槃般灿烂起舞的贵州茅台,犹如一枚金币的两面,互为映衬。这一时期,在许多国有企业面临改制困境之时,茅台作为传统工业产业却在21世纪初的几年里获得了近乎跳跃式的发展和壮大。

2003年,茅台迎来了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刻。这一年,茅台酒终于完成毛主席和周总理生前的心愿,突破万吨大关。

巅峰之后是下一个巅峰。2010年5月21日,一个为国酒茅台在未来继续腾飞创造空间的搬迁计划正式启动。赤水河畔,工程机械的大规模忙碌作业在茅台古镇的历史上从未有过,一片片崭新的厂房、库房拔地而起,昔日与厂区交错的凌乱建筑被陆续拆除……这次历史性的转变,在日后给国酒茅台以及这片土地带来了更为令世人惊叹的奇迹。

2010年的成绩单,不啻是对这一时期跨越式发展的总结:全年公司共生产茅台酒及系列产品基酒32611.75吨,同比增长11.42%;实现营收116.33亿元,同比增长20.30%;营业利润71.61亿元,同比增长17.86%;实现净利润50.51亿元,同比增长17.13%。

这一年的年底,已在茅台工作了35年之久的袁仁国接任茅台集团董事长,正式成为茅台集团的“掌门人”。

进入“十二五”后,贵州省政府决定重振贵州酒业,茅台则肩负着重要的使命。2011年,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用5到10年时间,把茅台酒打造成“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把茅台镇打造成“中国国酒之心”,把仁怀市打造成“中国国酒文化之都”,努力实现“未来十年中国白酒看贵州”的“一看三打”战略。围绕这一战略,从茅台镇到下游的二合镇,长达30多公里的赤水河谷地带,一栋栋依山而建的白酒厂房拔地而起。

在日后的发展中,作为贵州省工业十大振兴产业之一,白酒产业受到了贵州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如今,由国酒茅台引领的黔酒,早已成为中国酒业版图上最不容忽视的一颗明珠。

逆市而上,巨擘崛起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周期性规律,白酒也不例外。

业界喜欢以2003年为起点,定义中国酒业发展史上的“黄金十年”。2012年,随着中央出台八项规定,限制“三公消费”,加之其他原因,“黄金十年”戛然而止。行业转向漫长的调整期后,中国白酒企业经历了过去十余年来最为艰难的时刻。

在外需不稳、内需偏弱的严峻形势下,中国白酒行业遭遇了周期性瓶颈、渠道变革、互联网冲击、消费转型等系列问题,行业继续深度调整,全国白酒产销量继续下滑,利润增速变为负增长。在全球市场,酿酒行业的低迷甚至波及了国际酒业巨头,帝亚吉欧、保乐力加等跨国酒企的销售额、净利润等指数均出现下滑。

如同1998年那次背水一战的改革一样,茅台集团进行了营销模式的转型。“反腐拯救了茅台”,在2012年的公司股东大会上,袁仁国表示,茅台要做的就是转变消费群体,必须由公务消费向大众消费转型。这一转型的成效颇为显著,在茅台2017年年度股东大会上,茅台集团董事长李保芳表示,茅台酒“公务消费从 32.5%下降至 0.13%”。

还有更大的成效。在全行业一片哀鸿之中,茅台创造了不降反升、逆势增长的奇迹,2013年度营收较上年同期增长约20%。这一年,茅台集团主导产品的销售量、利税总额、利润、税金、人均创利税、人均上交税金、股票总市值、品牌价值等,均高居中国白酒行业榜首。

2015年,在茅台的成长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旧金山市市长李孟贤宣布,将每年的11月12日定为旧金山“贵州茅台日”,以勉励其为旧金山的历史文化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一百年前的1915年,茅台酒第一次走出国门,在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亮相。装在深褐色陶罐内的茅台酒,既土气又不起眼,无法吸引评委们的注意。急中生智的中国代表,将一瓶茅台酒掷于地下,顿时酒香四溢。茅台酒因此一鸣惊人,夺得金质奖章,开启了一段中国民族品牌走向世界的百年传奇。

那时的人们自不会想到,诞生于深山河谷的茅台酒,在一百年后会成为一个民族走向世界的文化符号。今天,位于旧金山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旧址已成历史遗迹,当年在此地亮相的产品林林总总,但能从当时让人新奇的乡间作坊制品一路成长为中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民族品牌,并踏入全球竞争的行列——茅台显然是凤毛麟角。

从贵州走向全国,从中国走向世界,国酒茅台的精湛酿制,在全球市场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声誉。今天的茅台不仅位居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列,亦是全国白酒行业中,创下唯一获得国家一级企业、国家企业管理最高奖“金马奖”和两次荣获全国质量奖于一身的企业。

2017年4月10日,茅台股价冲至394元/股的历史新高,总市值4949亿元人民币,首次超过全球酒王帝亚吉欧,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烈性酒公司,业界称之为历史性的一幕。2018年1月15日,被认为是酒行业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茅台市值突破万亿,再次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

2018年5月,茅台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开端,李保芳正式出任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代)。

自2015年8月出任茅台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两年9个月时间里,李保芳大力推动茅台多项变革:稳定飞天价格,规范茅台市场、整顿经销渠道,加强市场管控、加码电商渠道,祭出云商战略、发力酱香系列,夯实腰部市场、寻求跨界合作,战略混改添活力、挖掘子公司潜力,瞄准千亿集团。这位怀揣巨大使命的新掌门人将开启怎样的新时代,业界为之期待。

“茅台的今天,来之不易。”李保芳壮志满怀,“2018,是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我们加速实现千亿企业集团梦想的决胜之年。以改革凝聚共识,以奋进激发能量,拼搏不息将是我们对40年峥嵘岁月最好的致敬。”

悠悠赤水河,从茅台镇蜿蜒而过,沉淀岁月的醇酿,也见证着茅台在新时期攀上巅峰的艰辛。改革开放40年,国酒茅台在此间不断创造奇迹,为印证中国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而茅台的答案是什么?

“翻开茅台的历史,是一部真真切切的拼搏史、奋斗史。建厂之初一穷二白,创业艰辛无处不在。”正如李保芳所说,“从王绍彬、李兴发、周高廉、邹开良到季克良,没有一代又一代的茅台人艰苦卓绝的努力与奋斗,茅台怎么可能从几间小作坊成长为今天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烈性酒企业?”

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见证极不平凡的奋斗史。当1978年茅台扭亏为盈、轻装上阵,从那一刻开始,与充满希望和变革的改革开放同步,前进中的中国和前进中的国酒茅台,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挑战——赤水河畔为国酒奋斗的人们,以智慧和魄力,以果敢与笃行,涉险滩、破坚冰,带领茅台不断走向巅峰。

奋斗的精神之光从历史深处传来,依然照亮着今天的国酒人,一个“千亿茅台”的蓝图正徐徐展开。

关键词:茅台 发展史  来源:酒业家  
商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