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佳酿网 > 酒业评论 >

刘树琪论道山葡萄:酿造“中国味道” 塑造民族品牌(2)

2016-12-19 10:28  中国酒业新闻  佳酿网  字号:【】【】【】  参与评论  阅读:

三、夯实产业基础

一个产业的培育绝对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几代人的传承和不懈努力才能培育成熟。烟台、宁夏和柳河等地区的葡萄酒产业发展都是靠长期坚持才走到今天的。通化如果把葡萄酒作为百年立市产业来培育,一定要加强基础工作,尤其是夯实产业技术基础。通化葡萄酒有了80年的产业历史,要创新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尤其是突破产区重大技术问题,需要产区的公共技术平台和公共财政的支撑。没有公共平台,只是靠企业的力量,靠随机地请一些专家或科研机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有了公共平台以后,还要从上到下健全技术推广体系,以保证从葡萄种植到葡萄酒酿造全过程的技术支撑。

产区强化技术基础,重点要突破一些重大技术问题。首先要特别关注产区风土条件的研究。而且要延伸到每个小产区。只有风土条件研究透彻,搞好产区区划,才能为产业的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其次要长期关注品种选育。这是打基础利长远的工程,既需要奉献精神和民族情怀,又需要大批人才和资金投入,需要集聚资源联手推动,真正把品种的选育、苗木的繁育等基础工作抓紧抓牢。

再一个就是栽培管理模式。之前东北地区的山葡萄栽培管理没有一个标准模式。经过六年的努力,专家团队在鸭江谷酒庄做了系统的风土研究、品种选择、栽培模式乃至酿造工艺研究,打造出了一个示范性的酒庄。有了前期技术研究,有了示范基地,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把这些先进的、成熟的技术成果尽快推广,否则的话,那只是做出了一个“盆景”,价值就小多了。

当然与技术研究相关的,还有配套的管理模式。现在我们这儿的葡萄园不是公司加农户,而直接是由千家万户的农户来独立种植酿酒葡萄,尽管有一些订单种植,但是数量还是很少。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个问题,必须在组织方式上、管理模式上有个突破性的改变。过去企业往往从租地开始,建园种葡萄。目前有很多成熟的葡萄园,品种也不错,只是农民一家一户直面自然和市场风险,基地难以稳定,更难以改造提升。产区政府应鼓励、引导、扶助大企业去承包流转农民一家一户的小园子,按照标准化改造和管控,提高产品质量。推广先进技术,一定要改变葡萄园的经营管理模式才行。

四、政府要有更大的作为

葡萄酒这个产业无论在哪个国度、哪个体制下都是政府主导的一个产业,不能只靠市场一只手。当时我在蓬莱发展葡萄酒产业时总结了几句话:第一,以政府为主导,靠政治家;第二,以技术为支撑,靠科学家;第三,以企业为主体,靠企业家;第四,扩大葡萄酒文化传播,靠文化艺术家;第五,产业快速发展,靠金融家;第六,与农民利益共享,不能忘了农家。

这次看到通化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个产业,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新闻媒体一块共商产业发展大计,而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建立组织,配套政策资金,将有力推动通化葡萄酒产业的大发展。在政府主导的大前提下,有几个事情需要重视:

第一,重视技术人才保障,要和相关科研院所搞好合作,把公共服务平台搭建起来,最大限度搞好产业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第二,出台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环境来吸引投资者。仅靠本地的力量还是不够的,要面向国内外大规模的去招商引资,吸引外来投资者发展葡萄酒产业。通化葡萄酒有鲜明的中国元素和民族情怀,如果工作到位完全可以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来此投资兴业。我们的近邻韩国、日本等国家对通化也有一种说不清的情感,而且他们对山葡萄酒也有偏好。要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当然,一定要有优惠政策,服务和效能也要跟上。第三,政府要加强市场监管。如果产区放松监管,一旦出了问题对产区将会是毁灭性的。我们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产区的品牌,维护好产业和市场秩序。要和国际接轨,按照地理标志产品和法定产区制度,尽早地建立一些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加强服务和监管,使企业、使产业,使市场能健康、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国产葡萄酒 转型   来源: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刘树琪
商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