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佳酿网 > 酒业评论 >

国产葡萄酒寻路突围:不在于抢地盘 练好内功是关键(2)

2017-07-10 15:24  中国酒业新闻  佳酿网  字号:【】【】【】  参与评论  阅读:

以法国为例,勃艮第地区的主要葡萄品种为黑皮诺和霞多丽;而在耳熟能详的波尔多,赤霞珠和梅洛是主要品种;而在南部的罗纳河谷,西拉和歌海娜是主要品种。而根据1935年法国的法定产区AOC制度,将葡萄酒的等级分为日常餐酒(VDT)、优良餐酒(VDP)、准法定产区酒(VDQS)、法定产区酒(AOC);2012年进一步改为VDF/IGP/AOC或AOP,其中AOC/AOP中又分成大区法定区、产区级、村庄级和列级酒庄。

有业内人士很形象地比喻过这一系列等级,就好像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生。

顾兆帅告诉记者,在蓬莱产区,也正在丘山山谷内试点小产区制度,效仿德国的精品酒庄联盟,通过酒庄联盟的方式,约定了一系列种植、品种、标识等方面的协议,并效仿国外一级园、特级园,由专家评定设立了一级示范园和二级示范园的模式,由政府以奖励的形式鼓励当地的酒庄种好葡萄酿好酒。

他认为,中国葡萄酒产业目前还处于成长期,还不急于制定完备的法定产区政策,可以推出一些法律制度来规范生产,但不应该束缚太多,在分级制度上要摸索前行,哪一种能推动产业发展的就是好的做法。在他看来,国家有关部门在葡萄酒领域应该给予地方相应的立法权,以助力产业发展。

虽然产区逐渐成熟,但目前国内葡萄酒发展还带有一定的无序性,而产区之间也缺少抱团和交流。在此前举行的“葡界论坛”上,甘肃省酒类商品管理局局长陈浦曾向记者透露,目前国产葡萄酒在抱团发展方面做得很欠缺,产区与产区间、产区的企业和企业之间,都像是竞争对手似的,一定要打破狭隘的小农的意识,只有产区和企业联合起来,才能形成和国外葡萄酒抗衡的力量。

一位葡萄酒行业人士告诉记者,国内葡萄酒企业主自我意识较强,并不愿意去做抱团的事情。记者了解到,以往传统酒厂产品多为中低端,差异化较小,大量依靠传统快消渠道销售,价格竞争激烈,缺少抱团传统。此外,在产区之间,牵扯到主导权、资金、政绩归属等问题,产区间的抱团还少有先例。

国产葡萄酒的成长不是抢地盘

根据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公布的数据,2016年中国葡萄酒消费量初步统计达17.2亿升,比2015年增长6.9%,增幅位居全球之首,而据行业预测,未来国内葡萄酒消费的增速还会继续扩大,如此大的蛋糕让国产和进口葡萄酒企业都感到眼红。

国产葡萄酒产业在一些方面和进口葡萄酒相比确实存在差距和先天不足。

在国内葡萄酒作为轻工业品,要受到农业、林业、工业等多个行业的约束,还要缴纳消费税等。而在国外葡萄酒产品多数属于农产品,低税收之外,还会享受政府给予的相应补贴。

除了葡萄酒生产企业税负过重,还存在门槛高、审批程序繁琐的问题:一位酒庄庄主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要想进入葡萄酒生产环节,先要满足工信部的行业准入条件,然后才能取得食药监总局颁发的葡萄酒企业生产许可证。准入门槛很高,这也增加了企业投资成本,他的酒庄已经建了3年,还有手续没有办完。

今年两会期间,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革宁夏区委会主委张守志和中国侨联副主席朱奕龙两位全国政协委员共同提出建议,建议国家把葡萄酒纳入农产品征税范畴,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我国葡萄酒产业的蓬勃发展,但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结果。

另一方面,在种植成本上国产葡萄酒也相对吃亏。

区别于传统葡萄酒国家的海洋性气候,我国的众多产区,尤其是河北、北京、新疆和宁夏等产区,由于冬季气温太低,葡萄藤必须埋土过冬,据知名葡萄酒专家郭松泉介绍,仅这一项就要带来30%左右的成本上升。

而在机械化规模、土地成本、人工成本等方面,国外的葡萄酒综合生产成本要低于国内。张裕葡萄酒副总经理孙健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国产葡萄的产业化、机械化、果农的劳动效率和最终产品与产业成熟国家相比,竞争力不高,这个差距短期无法改变。张裕曾试图改变和缩短这个差距,目前公司在国内六大产区拥有11个葡萄园,在国内葡萄酒企业中,是自有葡萄园和产量比例最大的。但单成本上看,从新疆运原料回烟台比智利运到中国的还要贵。

威龙股份2016年对外投资公告中曾公布过一组数据,澳大利亚酿酒商联盟于2016年7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澳大利亚2016年上半年酿酒葡萄的采购均价在526澳元/吨,折合人民币约2600元人民币/吨。而威龙股份在过去三年里,种植和收购的酿酒葡萄成本在3166元~3745元/吨间,相比要高出二到四成。

怀来县海科葡萄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梁晓晴给第一财经记者算过一笔账,国内种植成本较高,就算采用机械化生产成本比之前小门小户生产要低一半,但依然比国外的种植成本高出50%;加上税费等,国内葡萄制造原酒的成本最少也在7500~8000元/吨,而智利和澳大利亚的原酒价格最低可在5000元/吨左右。

而国内酒庄酒同样也面临投入大、成本高的问题,在酒庄圈里流传着一个段子,就是做酒庄十年内不赚钱,十年后不一定赚钱,这也是国产葡萄酒酒庄的真实写照,而很多国内的酒庄主更多把葡萄酒当作事业和情怀而非一份简单的生意。

顾兆帅告诉记者,做葡萄酒不是做房地产,要找合适的品种、合适的工艺需要时间。中国葡萄酒产业才刚刚开始,之前全国都在种赤霞珠和霞多丽,但实际上中国的产区气候不同,适合的品种也不同,在蓬莱,马瑟兰、美乐品种表现会更好,白葡萄品种中小芒森和贵人香也优于霞多丽,而寻找最适合当地的品种和品系,需要很长时间来检验。

他认为这一点,应该向进口葡萄酒学习,世界著名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在蓬莱投资的中国首个生产基地——拉菲酒庄在2008年开始建园种植葡萄,但预计到明年才会正式开庄,在这十年间,拉菲酒庄一直在做品种试验,同时对5~6年树龄的葡萄反复做发酵试验,以寻找最理想的产品。

在他看来,在之前由于对葡萄酒不了解,国内葡萄酒行业经历了一段泡沫阶段,资本看到有利可图,很多酒厂应运而生,但随着消费者越来越懂酒,消费也越来越理性,这样的酒厂日子不再好过,而泡沫破裂之后,对于中国葡萄酒行业而言,如何静下心来把葡萄种好才是最重要的。其次要考虑如何在葡萄酒中突出产区的风土,做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国内葡萄酒知名专家李德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任何一个国家中,进口葡萄酒的存在都是一种常态,在市场中来自不同产地的酒互相构成消费市场的整体,因此并不能将其看成进口和国产两大阵营的对抗。未来葡萄酒产品的竞争,依然是在产品本身,品质好、有特点,同时适合消费市场、价格合理,而不是哪个国家来生产。

事实上,葡萄酒在我国还是一个很小很年轻的行业,消费者饮用全汁干型葡萄酒的时间只有不到40年,上世纪80年代国人饮酒习惯还是甜型为主,因此对于中国葡萄酒行业而言,要给予更多的时间让其成长。

就像李德美在此前一次活动发言中提到的,中国葡萄酒就像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对于孩子,他仅仅需要健康地成长,而非力量的强大,小孩子即便练出一身肌肉还是不及人家的一条腿——中国葡萄酒起步晚,不能急功近利,跟那些“成年人”比属于自不量力,我们需要“老老实实,练好内功,谋求未来”。

关键词:国产葡萄酒 转型 大趋势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栾立
商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