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佳酿网 > 酒业新闻 >

精酿啤酒师高岩:中国精酿啤酒的前世今生

2015-11-02 08:43  中国酒业新闻  佳酿网  字号:【】【】【】  参与评论  阅读:

简单介绍一下我国目前的精酿啤酒发展的程度是怎样的,有哪些出色的单品?

中国精酿啤酒自2008年开始,出现了第一批有意识的精酿啤酒企业。
虽然中国的自酿啤酒屋开始于1990年代,但技术、风格、文化上都有局限,只能称为小啤酒屋,而非精酿啤酒。2008年成立的南京高大师啤酒(原名欧菲啤酒)是业内公认的中国第一家精酿啤酒的专业工厂。第二家成都的丰收啤酒厂成立于2010年。(这两家工厂不做餐饮,只酿啤酒。)成立于2008年的上海拳击猫是中国境内第一批精酿啤酒屋。2010年之后,北京陆续出现了大跃,悠航、京A等精酿啤酒屋。上海出现了上海酿酒屋、啤酒博士、TheBrew等啤酒屋。2012年在郑州、西安也出现了高大师旗下的两家精酿啤酒屋。进入2013年之后,北京再增加牛啤堂、熊猫等大型精酿啤酒屋。各地精酿啤酒屋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目前涵盖了中国几乎所有主要城市。

自2010年起,由于《喝自己酿的啤酒》一书在国内发行,国内开始出现了第一批在家里自己酿啤酒的爱好者。目前这个人群体有上万人。国内几乎各个省都有了自己的家酿啤酒协会,以北京,上海,成都,南京,武汉,济南为盛。每年家酿者还举办全国性的家酿交流比赛活动。从这些家酿者中,涌现出了很多专业的啤酒酿酒师,不断地为中国精酿啤酒运动输送专业人才。

自2012年起,国内陆续出现以精酿啤酒为主题的啤酒节,大奖赛。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发起于2011年的上海啤酒周,上海精酿啤酒节,北京精酿啤酒节。2012年的“大师杯”全国家酿大奖赛,上海老码头啤酒节。2013年南京的中国精酿啤酒节,北京的特殊啤好者啤酒节等等全国性交流活动。这些活动都是精酿啤酒人在不屈服地向社会显示他们的存在,发出他们的声音。

2008年,南京出现了第一本介绍精酿啤酒的DM杂志——《啤酒节》,发行了一期即告夭折。随后2010年前后出现了《啤酒花》专业介绍精酿啤酒的杂志,2011年网上专业平台“爱啤酒”开设。2014年再增加了《喜啤士》。自2009年起,国外几乎所有主要媒体,比如《华尔街报》《纽约时报》《福布斯》等等,对中国的精酿运动都作过报道。国家级媒体报刊自2011年也开始对国内精酿商家开始报道。

2013年初,经过两年多的原料和技术上的准备,南京高大师啤酒公司横空出世了国内第一款瓶装精酿啤酒“婴儿肥”,首次在国内以瓶装的模式,将精酿啤酒的概念带入了更广泛的啤酒流通渠道。这款啤酒无论从包装上,还是品味设计上都带有相当浓郁的中国特色。突破了中国境内精酿啤酒主要是模仿国外风格的局限,第一次向世人树立了中国精酿啤酒界自己的旗帜。随后,悠航啤酒,熊猫啤酒也相继推出了各自的中国风格的瓶装精酿啤酒,将消费者对精酿啤酒的认知范围继续扩大。

各地两年以上的啤酒屋都有自己传统的出色单品啤酒。比如拳击猫的TKO、 大跃的孟德、牛啤堂的李鬼、熊猫的苦丁、TheBrew的Mash、高大师的英水帝江……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些家酿爱好者们凭借他们天才的创意,创造了辣椒啤酒,榴莲啤酒,滇红茶啤酒等等中国原料的啤酒,品种举不胜举。

精酿啤酒最重要的是他的独立精神。
多元化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内涵。多元化指酿造者和啤酒种类的多元化,只有多元化才能让精酿在中国长久且广泛的发展,并最后形成中国自己独有的文化特色,屹立在世界啤酒中。

所以,并不是好啤酒就是精酿啤酒,但精酿啤酒必须好喝,这个概念很多业内人士还不理解。

利益驱动的精酿最后的结果还就是高产值产品,价格厮杀,市场垄断,鱼目混珠。现在有很多大厂现在很期待进去精酿啤酒,来抢夺市场的同时,也在扼杀这个襁褓中的婴儿,扼杀中国正在开展的精酿啤酒文化运动。让中国的啤酒换个口味就又回到今天这种一统天下的局面。

精酿啤酒的定义应该超越啤酒的品质,这是美国推出的概念,并被全球追捧,它存在的意义就是打破现有大公司对啤酒市场的垄断,美国精酿还限制了股东的成份,就是为了保证精酿的独立性和多元化,所以今天美国才有了今天的天下。

我们多年来一直在推动中国的文化建设,希望通过最普通的啤酒来让国人了解真理和美好的生活。自2010年开始,提倡独立性和个性,出版书籍将酿造的权利下放到个人和家庭。2010年提出'酿造自由'的口号,鼓励人员,原料得自由,呼吁宽松的法律,鼓励大家通过努力去迎接很好美好的生活。2014面提出精酿啤酒的多元化,提倡合作与竞争,反对垄断。这些对国人定义精酿啤酒起到了启蒙作用。

80后作为主要消费群体,他们更需要个性化的产品。所以精酿是符合他们需求的。

美国精酿自2008年高速上升,中国精酿2012年起步,我认为这都与网络自媒体的产生分不开。

2008年美国出现Facebook YouTube 等,2012年国内出现微博微信,大家可以看出这些联系吧?

所以,精酿啤酒不是一种大众化的产品,当然它最后可以大众化,像比利时那样,40%的啤酒是精酿啤酒。

我们公司自己没有qs生产厂,我们都是出去借第三方厂加工,婴儿肥就是这么出来的,我们已经在五个厂做过婴儿肥了。我们被人称为流浪的酿酒师、吉普赛酿酒师。

我们公司八年前成立的时候,80后还在奋斗中,所以几乎没有人认领我们。

2013年婴儿肥上市后,经过三年时间,已经成为国内销量最大的精酿单品产品。
它是采用代加工得方法生产的。目前我们的技术力量可以去全球任意酒厂酿造婴儿肥,体现我们酿造自由的定位。

我们做酒几乎不计算成本,我们婴儿肥的啤酒花是普通啤酒的30倍,且全是美国进口的,大厂听了都心里一紧,传统啤酒讲究起来比我们要严格,口味一致,质量控制,设备,人员都强很多,国内的高端啤酒找不到卖点,一味地往洋名字上套,或者帝王将相啥的,80后根本不买账,我们所有设计都有很高要求,粉丝支持,女人也喜欢。我们婴儿肥消费者一半是女性,她们更加冲动。

今年准备推出茉莉花茶拉格啤酒,采用易拉罐和瓶装,针对商超渠道和普通人群。

茉莉这款酒是利用婴儿肥的知名度,衍生出来的一款酒

现在我们在准备建立专业团队,在全国推广桶装啤酒。还在与其他一些合适得啤酒厂联系,准备推出更多的品相喝款式的高大师系列。

我们现在也在准备传统渠道,因为美国传统渠道里几乎都是精酿啤酒了。国内也会很快的。

方刚老师点评:

1、准确的说高岩老师不仅是精酿啤酒专家更是玩家,只有把这个行业当做生命去热爱,才能玩出精彩!精酿啤酒是小众产业,相对于5000万吨的中国啤酒市场,份额微乎其微,但是未来广阔。2,关键词:精酿、小众、个性化、互联网、粉丝、定制、代工(OEM),高端……3、美国精酿啤酒企业已经超过3000个,当下每15分钟增加一个……这个数据说明消费者的位移时代已经来了,高端市场个性为王!4、精酿啤酒的渠道差异化明显,在传统渠道里面基本是普啤的天下!互联网、酒吧、定制等特殊渠道是个性产品的天堂!

刘春雄老师点评:

很多行业,本来是多元的、非常丰富。现在在标准化面前妥协了,工业文明把文明的遗产改造得体无完肤,只剩来的东西都是快餐。精酿啤酒的方向,是还原行业本来,不过不是回归,应该是更高层次的还原。对于那些已经数量封顶的行业,或许是工业化层次的数量封顶,而不是行业封顶。很多人在思考行业未来的方向,其它行业是否也可向精酿方向靠?

工业文明的社会化大生产,解决了产品丰富的问题。但也扼杀了众多农业文明的历史遗产。

农业文明时代的产业,由于地理所限,都是丰富多彩的。这也是文明的遗产。在工业文明时代,遭遇两大问题:一是标准化生产的低成本,压倒了多样性,比如立顿茶相比于中国茶;二是当这些行业跨越地理时,遇到缺乏多样化的土壤,特别是美国这样没有历史的国家,造成了口味的贫瘠、对文化欣赏能力的缺乏。于是标准化盛行。于是,有所谓的数万茶企抵不过立顿一家的说法。

中国茶,到底是以集中乏味的方式进入世界,如立顿,还是以丰富多彩的方式进入世界,这是一个问题。短期看,立顿的方式更有效。长期看,或许中国现在的方式更持久。

法国葡萄酒、德国啤酒、中国白酒,都是高度分散的。因为分散,保留了历史的韵味。当供给丰富时,这份保留是重要的文化遗产的继承。

中国葡萄酒,是否也要走法国的方向,别被标准化东西伤了口味。法国葡萄酒庄,一年几千瓶,过得很好,中国为什么一定要走标准化低价的道路?

葡萄酒酒庄进入中国,或许会侧重中国的葡萄酒酒庄。就像现在的中国精酿啤酒一样。

说中国白酒,未来集中度更高,我不认为这是件好事。中国白酒多么丰富,地域性那么强,集中度提高,消失了多少历史的继承。

中国的液态酒,如果说在短期时代情有可原的话,现在简直就是对历史和犯罪。

前几天河南有一个白酒专家还质问,液态酒与固态发酵酒,在分子结构上有什么区别?

如果都讲分子结构,文化干脆消失算了

精酿,一要工匠精神,二要消费者精确营销,三要持续培养忠诚客户,不能用快消品的方法营销。

    关键词:精酿啤酒 啤酒发展  来源:快消品经销商专业管理咨询  佚名
    商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