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佳酿网 > 酒业新闻 >

酒企“节俭”的恶果:白酒成了“毒酒”

2015-09-15 11:51  中国酒业新闻  佳酿网  字号:【】【】【】  参与评论  阅读:

酒并非喝多了才伤身,碰到一些含有毒物质的白酒,极少量地饮用,也有可能受到伤害。

上周,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通告,两款分别号称“正宗纯谷酒”和“大麦酒”的白酒被检出氰化物,且均已超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而在此前,河南省食药监局刚刚通报,河南省大河酒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沱牌酒,检出氰化物超标两倍多。

今年3月6日,安徽省食药监局对宣城市百年徽府酒厂等9家白酒企业负责人进行集体约谈,原因也是他们的产品在2014年国家监督抽查中被发现氰化物超标。

去年年底,北京京乐二锅头氰化物超标登上黑榜。

屡被曝光的“氰化物超标”令正准备为家里长辈采购中秋节礼品的食评君望而却步。

作为“毒药之王”,氰化物极易引起中毒,轻者流涎、呕吐、腹泻、气促,重者呼吸困难、全身抽搐、昏迷,乃至死亡。作为白酒的一项重要安全指标,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规定,蒸馏酒氰化物指标不得超过8mg/kg(100%酒精度折算)。

如此剧毒的物质是如何进入白酒的?业内人士向食评君介绍,这与白酒的酿造工艺有关,但更多的是生产者的“精打细算”、“偷工减料”所致。白酒中的氰化物通常来自原料,如用木薯、野生植物根茎直接酿酒,在酿酒过程中会产生氢氰酸,导致氰化物含量超标;或是一些勾兑的低档酒,使用了氰化物含量超标的木薯食用酒精造成的。

而且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向食评君明确表示,现有的酿酒技术,有多种去除氰化物的方法;白酒中的氰化物含量也并非不能检测。

生产者可通过对原料预先处理或在出厂前对产品进行消除氰化物的处理等多种方法,避免出现酒中氰化物超标。但把氰化物取出的过程,会产生成本,因此“会过日子”的酒企为控制成本、扩大利润,对可能超标的氰化物选择置之不理。

国家规定,白酒出厂前,企业要严格自检;企业不具备氰化物自检能力的,可委托有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检验,该项指标的检测并不存在巨大的技术难度。

去除有方法,检测有途径,却仍挡不住企业“节俭”的步伐。

根据国家规定,一旦发现白酒产品中出现甲醇或氰化物等安全指标不合格的,要立即停产、召回产品。然而,食评君认为,这样的处罚远远不够。对待如此“节省成本”、为增加利润而置消费者生命健康于不顾的企业,直戳其软肋,处以高价罚款或许更加有效。

当违法违规的成本足够大,最终需要花更多的钱为当初生产过程中的“节俭”买单的时候,这些“节俭办厂”的企业主或许才能真正警醒:不该省的地方绝对不能省。

    关键词:白酒 食品安全  来源:新京报  王叔坤
    商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