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佳酿网 > 酒业新闻 >

为旺季打动消费者 啤酒品牌们玩起这些“套路”(2)

2017-08-16 08:17  中国酒业新闻  佳酿网  字号:【】【】【】  参与评论  阅读:

青岛啤酒一季报显示,青岛啤酒以业绩应对国内啤酒行业发展和市场形势的新挑战,积极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不断加快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

2017年一季度,青岛啤酒销量达201万千升,同比增长3%。其中,青岛啤酒实现销量106万千升,奥古特、鸿运当头、经典1903和青岛纯生等高端产品实现销量49万千升,高端产品销量占比达24.4%。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0.4亿元,同比增长2.6%,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79亿元,同比增长8.51%,呈现出稳中有进、稳健向好的经营态势。

8月3日,广州珠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拟投资旗下精酿啤酒业务逾2亿元,为广西、东莞、湛江、湖南四个地区进行资金输血,抢食精酿市场。具体来看,珠江啤酒此次公开发行股票实际募集资金总额为42.96亿元,拟将募集资金2.25亿元投入精酿啤酒生产线及体验门店建设,珠江啤酒为加强对高端啤酒业务、精酿啤酒业务和电子商务平台的经营管理,专门设立了市场创新中心,以应对消费升级下的新挑战。

个性化仍是最佳突破路径

国产啤酒虽然长期以来保持了“亲民”的形象,但是总体产品线不够丰富,中低端产品占主流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以2016年数据计算,我国啤酒出厂吨价仅为世界主流水平的一半左右,重庆啤酒达3270元/吨;青岛啤酒为3260元/吨;燕京啤酒仅为2413元/吨。对比来看,嘉士伯的吨价为5254元/吨,百威英博为6383元/吨。

从吨价来看,国产啤酒提价空间巨大,部分低端产品吨价还在2000元/吨以下,而新推出的高端产品则可以接近5000元/吨。 在市场饱和、销量增长空间不大的环境之下,产品升级、吨价提升、追求更高的毛利率将成为企业的主要盈利途径。

尤其对于一些地方特色区域品牌,在强势品牌的“资本大棒”挥舞下,终端商转而投向返点更高、政策更给力的大品牌。这也导致中小啤酒企业难以为继,要不在当地打游击战,勉强维持生存;要不转而投向大品牌的怀抱,偏安一隅。

如今,青岛啤酒、华润雪花、燕京啤酒、嘉士伯等全国化的并购大潮基本完成。区域品牌纷纷纳入大品牌麾下的现状,也使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品牌渐被雪藏,导致各地的啤酒口感差异不大,个性化不突出,消费者越来越不买帐,在消费升级的大态势下,不少年轻消费者纷纷转向消费口感多样化、包装更时尚的进口啤酒。

要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从个性化生产和高端化路线上做出突破。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认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之中,强调“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指明未来的创新不是简单的科技创新,而是涉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全面创新。

数据显示,2017年1~6月,中国进口啤酒33.12万千升,同比增长6.8%;进口额为23.04亿元,同比增长10.6%。进口啤酒的稳步增长,与其灵活的市场战略与产品更迭不无关系。

以全球第二大啤酒生产商喜力为例,看准了人们乐于为口感醇厚的精酿啤酒买单和乐于接受热量更低的无醇啤酒的消费趋势,2015年进军精酿啤酒领域的喜力啤酒,今年火力全开加速发展:3月一口气推出了两款风格不同的精酿啤酒来抢占市场,5月将Lagunitas剩余50%股权收入囊中,7月收购了日本麒麟专注精酿的巴西业务。今年5月,喜力在西班牙推出了无酒精啤酒“喜力0.0”,随后在17个市场售卖。

不难看出,喜力的并购和推出新品的脚步,显然是和着“消费喜好”的步调,上半年实现营收增长5.7%至100.47亿欧元,运营利润达到10.81亿欧元,同比增长11.8%,均超过市场预期。

一点资讯全国营销中心总经理于正表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对品牌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对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专业酒吧的出现和一些专业品酒文化的兴起,与消费升级息息相关。如今,企业要以互联网为主渠道,利用交互建立场景合作,从线上回归线下,应对消费升级。”

显然,啤酒品牌要想俘获更多的消费群体,必须从生产、营销等各环节进行立体化的创新运作,凸显品牌个性,迎合消费升级的主流,打造被广大消费者认可的核心优势竞争力,才能进一步掌握市场主动权。

关键词:进口啤酒 国产啤酒  来源:华夏酒报  苗倩
商业信息